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结果揭晓,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博物馆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周年。为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南越王博物院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等12家文博单位在2023年7月3日至2023年11月26日期间举办“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由“南海I号”的困惑、“南海I号”的旅程、广州出发的密码三部分组成,共展出421件套珍贵文物,其中超过2/3为首次展出,这是一次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为读懂大湾区、读懂中国提供了全新视角。

从学术到展览

以最新考古成果带动展示创新

该特展最突出的亮点是依托学术支撑,将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融入博物馆展示,有效转化为公众文化认知。

2020年,南越王博物院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组成研究团队,开展“南海I号”出土酱釉罐产地、集散、流通、消费课题研究。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确定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I号”出土的大部分酱釉罐同为南海奇石窑、文头岭窑生产的贮酒罐,这些酱釉罐曾经大量运至广州装贮美酒,出口海外,实证了“南海Ⅰ号”来过广州,最后从广州港离岸出海。

展览依托这一最新考古成果,向观众呈现了“南海Ⅰ号”货物从集中生产、港口集散、市舶管理,再通过越洋贸易,最后走向世界各地终端市场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历史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现在联结过去

从“物”联系“人”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宏大的研究命题,过去以沉船为主题的展览成果辈出。“从广州出发”突破以往海丝主题展的叙事框架,首次把古代货物生产基地——商品集散地——贸易路线进行关联,对文物信息深度发掘,复原“南海I号”航行轨迹,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庞大的主题具象化,帮助观众释读船上的货物构成,再现两宋时期两浙、刺桐、广州港口“海舶云集”的繁华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纲首日记》

展览跳出文物本位去关注“人”,以第一人称为视角,采取虚构叙事的方式,创新性地通过“纲首日记”的形式搭建叙事时间线和故事框架,讲述“南海I号”船长及商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连接过去与现在,与观众实现古今对话,给观众带来更多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与参与感。

从湾区走向世界

小切口大视角

“从广州出发”从一个学术问题切入,到“南海I号”航行轨迹的复原,再到阐释粤港澳大湾区从古至今在海外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主题层层递进,以高站位和新理念打造高质量原创展览,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吸纳了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在内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博物馆藏品,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丝沿线的考古发现。此外,策展团队收集“黑石号”“印坦”“鳄鱼岛号”“塔纳”沉船等大量沉船资料,结合海丝沿线的新加坡福康宁、斯里兰卡阿莱皮蒂、印度奎隆港等城市考古资料,提炼出以世界考古学热点“广东罐”为代表,自唐代以来,从湾区走向世界的广州符号,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展览大胆采用深海蓝、水蓝与辰砂红撞色交汇作为主题色彩。序厅主视觉以抽象化的中国东南沿海航线与港口地标相结合,采用船舱模拟置景装置,构筑水下考古、陆地考古与史籍文献的对话空间。借助多媒体交互设计、互动游戏、数字绘景等科技展项增加展陈的多元呈现效果。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南越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