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对母女引发热议。一对是《甄嬛传》里安陵容的饰演者陶昕然,她和妈妈参加了一个综艺《是女儿是妈妈》。

在综艺里她分享,自己的童年是魔鬼训练营,妈妈是老师,从小对她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一次考了98分、和满分差了2分,挨了打;一次考了第4名,虽然跌出前3名,自己觉得还不错,也挨了打。

而在妈妈看来,打是有原因的,一次是觉得老师的孩子,就必须在班上占前几名,要是考不过别人,会觉得脸上无光。而且那两分是粗心丢掉的,不应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次是为了煞女儿的威风,以为自己考得多好呢,可前面还有一二三名呢,别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网友看到这些,感觉被戳中了:好典型的东亚式教育,童年的阴影又涌上心头……

与此同时,另一对母女却让全网羡慕,有很多网友感慨: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梦中情妈!

她就是《我的阿勒泰》里的张凤侠,将女儿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女儿不惯着也不说教,给她自由、也为她兜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当女儿产生自我怀疑时,问张凤侠“我是不是没有用”时,她看似随意却说出了治愈很多人精神内耗的一段话:

“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便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对是典型的东亚式母女关系,一对是新型母女关系,从这两对引发热议的母女身上,大家投射了怎样的心理期待?关于教育理念又引发了怎样的思考?

1

与妈妈从对抗到和解

自己成为新型妈妈

陶昕然回忆,她的童年就是“魔鬼训练营”。学习被严格要求,哭也不让哭。这也让她很快产生了叛逆心理。

上课时,她就竖起课本,在底下悄悄看小说。初二以后,她的成绩“如愿”一路下滑,彻底告别重点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如父母所愿,顺理成章地读大学、学法律、语言等专业。哪怕被打,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去读艺校。

妈妈从生气到崩溃,无奈接受了。

再到后来,眼看着女儿每年从艺校捧回一沓沓奖状,慢慢确信女儿能为自己的人生决定负责后,变不再试图控制和约束她。

而长大后的陶昕然,在回过头来看,自己一度承担妈妈的高期待压力,典型的东亚式教育的同时;

自己的成长不仅得益于自己的叛逆,也得益于东亚妈妈。

妈妈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一直在保持学习,鸡娃的同时也在鸡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己“不闪躲”,永远充满着“小强精神”,都源于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妈妈,自己才没有成为饰演的那个:处处小心翼翼、低眉顺眼的安陵容

自己才能主动跳出代际循环,和妈妈和解,“有一天我告诉我的妈妈,‘我敢质疑和否定我的妈妈,并不代表我不爱我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努力为女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由、被理解和尊重的童年。

她小时候哭,妈妈会让她“不许哭”;而陶昕然会在女儿难过时,告诉她,妈妈难过也会哭,妈妈理解你,哭一哭会舒服很多。

从陶昕然身上,我们看到了她与妈妈从对抗到和解,再到自己成为母亲,为女儿撑伞、不让女儿淋自己曾淋过的雨的历程;

也看到了历程中,东亚母女的复杂,和让人五味杂陈。

有早起送上学,虽然不支持女儿读艺校、但发现无法改变后花大价钱给女儿矫正牙齿,感恩妈妈来帮自己带孩子的爱;

也有如今40多岁回想童年挨打精力,依然会忍不住落泪的伤害、和妈妈在育儿上产生分歧的讨论。

东亚式亲子关系,总是让人又爱又无奈。而如今,有越来越多新型亲子关系的出现,让很多年轻人看到希望。

2

全网年轻人的梦中情

大家都想做她孩子

近日,热播剧《我的阿勒泰》里的妈妈张凤侠,活成了不一样的妈妈。

一家人县城进货,女儿因为去上网弄丢了奶奶,张凤侠的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想办法找回,并且在女儿道歉时安慰她:

“对不起啥嘛,我经常把她弄丢,再捡回来不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已经成年的女儿,觉得搬去偏远的夏牧场没安全感的反对,酷酷地回应:“你要实在不想跟我过你就回城里住去,什么安全感,还要我管?不要为难你妈。”

文秀为了不想搬到夏牧场,自告奋勇去讨欠账,张凤侠知道这事八成没什么好结果,但还是由着女儿自己折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然,文秀认错人叫错名字,引发了误会,张凤侠并没有训女儿,而是和女儿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她带着文秀去道歉,很快把事儿平了。

把女儿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不说教、不强求、不埋怨;

以及身为妈妈活出自己,从不纠结、永不内耗,“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尊重女儿的活法也有有自己的活法。

如上野千鹤子所说的“想让女儿自由,母亲自己也要活得自由”。

从张凤侠和女儿身上,我们能感受到:

孩子和妈妈,终归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人生,有各自不同的要“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再“去成长、去前行、去成为自己”的人生课题。

3

引发热议背后

射了大家怎样的期待?

亲子模式,每次讨论都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它普遍地、一代又一代的出现在很多家庭、亲子身上;

因为它寄托了我们人生很大一部分期待,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

所以我们热议它,我们期待新模式的出现,我们羡慕新模式中的主人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其实,把孩子当成和自己平等的、独立的、且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来尊重,父母只需站在他们身后,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活出自己:

这些,原本即是为人父母的本心。

一如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一诗中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也如林桂枝在《不忙不慌》一书里形容自己与女儿,像两座独立的孤岛。两人在各自的孤岛上,编织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写好自己的故事,让它不至于语焉不详,陈词滥调。

“写好你的故事,我在这孤岛上等待着,等待风中传来你的朗读声。只要你用心写,只要你真诚读,我永远倾听。”

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是ta自己,父母是父母自己,而且只有父母活得更自己,孩子才能清晰地照见ta自己。

只是,在现实的育儿生活中,在大环境的外力影响下,我们慢慢偏离了本心,让原应如此的亲子关系还是新的、陌生的;

让当我们看到那些“新型”模式中的亲子关系,就像看另一个世界的童话。

而当父母和孩子,各自独立而非缠绕共生,彼此依靠也各自向前:

让童话照进现实,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

参考资料:

[1]新周刊:演员陶昕然:因为妈妈,我没有成为安陵容

[2]视觉志:何其有幸,摊上马伊琍这样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