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一个名叫“郭有才”的菏泽小伙子火了,他火得很突然,火得莫名其妙,火得一塌糊涂。凭借一首翻唱歌曲《诺言》,他在短时间内火爆全网,短短几天时间,粉丝由一开始的19万涨到如今的一千多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问我他为什么会火,我给不出答案。说他有才,我不知道他的才华在哪里,毕竟成名歌曲还是翻唱的;说他有唱功,唱功其实也就那样;说他有长相,原谅我审美有限,并没觉得长相有多突出。

但这些还是阻止不住他的爆火,在他火了以后当地也迅速行动起来,曾经破败不堪人烟稀少的菏泽南站被连夜翻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大运营商开来信号车,为全国各地而来做直播的网红们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接住这破天的流量和富贵,当地公安在现场开设办公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量志愿者来到现场,为外地来的游客提供矿泉水、道路指引和手机充电等服务。

短短半个月时间,菏泽南站完成了蜕变,由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变成了日流量突破30万。

场面盛况,人头攒动。一个人,愣是带动了一座城的GD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郭有才的爆火离不开他的努力;也有人说,郭有才的歌声很触动人心;更多人,则是被郭有才身上的故事所感动。

这些,确实都是他突然爆火的主要因素,但仅仅这些肯定是不够的。

从秀才、于文亮、闻会军、到武汉的黄老师,开封的王婆,再到今天的菏泽郭有才,如果你仔细看,或许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火得莫名其妙,在短时间内爆火又在短时间内沉寂,他们来去一场,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只留下我们这些观众在原地狂欢。

而这些,都离不开平台的流量推送,也就是说,这些人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平台的造神机制。平台需要流量,需要话题,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更多的创作者。

而“造神”,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殊不知,在这个造神机制下,所有人都生活在梦境中。在这个梦境中,人们醉生梦死,娱乐至死,享受着各个平台为了流量而推动和打造的“精神鸦片”。

人们变得麻木,麻木到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一般。媒体和自媒体们也争相角逐,似乎流量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唯一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我说这是精神鸦片,看看这几天的菏泽南站就知道了。

有人搔首弄姿,面对众人的围观,依然做出大尺度动作,丝毫不顾影响和颜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做出夸张的表演,甚至三五成群,以此为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奇装异服,男扮女装,不惜扮演小丑,只为接住一点流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其中甚至还有孩子的身影,在本该上学读书的年纪,却放弃学业,加入群魔乱舞的行列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妖魔鬼怪,群魔乱舞。乌烟瘴气,丑态百出。

说实话,看到这些情景,我只觉得悲哀,悲哀的是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更觉得讽刺,讽刺的是一个城市不去引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地域优势来招商引资,为老百姓创造幸福生活,反而却要靠一个网红赚快钱。

更讽刺的是,如今不少地方的文旅部门依然在大力推崇这种做法,将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做法贯彻到底。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病了,这种虚假的繁荣,给青少年和这一代人传递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闹剧过后,这分明就是一场悲剧,一场事关全民的悲剧。

在郭有才直播的菏泽南站边上,有多所学校,比如菏泽文贤高级中学、牡丹区二十一中牡丹区第二小学等等。日前,当地发布通报,称由于春季高考菏泽南站附近学校设有考点,5月17日到19日,菏泽南站广场停止一切文娱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殊不知,就在网红门群魔乱舞时,身在校园的孩子们早已目睹了菏泽南站的“盛况”,此情此景似乎在向孩子们传递着这样一种价值观:

哪怕你没有好好读书,只要成为了网红,同样也能走上人生巅峰;哪怕你没任何一技之长,但只要会扮丑和没有底线,也能够收获关注。

985毕业不如当网红,十年寒窗苦读不如卖唱。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们开始模仿起来;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将直播当成了唯一的出路。

四川成都,著名的网红城市,某高架桥下,主播扎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跑代驾的师傅也不跑了,送外卖的小哥也不送了,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全都在那想方设法地扭动身体,希望着一夜暴富。

广西柳州,某立交桥下穿通道里,一排又一排的年轻男女们蹲坐在地上,一个个手上全都拿着话筒,对着眼前的手机卖力表演,场面好不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那个“最美女逃犯”,当年因诈骗入狱后,意外爆红网络。当问及她出狱后的打算时,她信心满满:希望做一名网红,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我。

在家暴频繁出现的那段时间里,有的网红为了出名,趁机推出了“家暴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疫情严重时,又有网红“大发奇想”推出了“新冠仿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连滥杀多条无辜生命的劳荣枝被抓后,有网红晒出了自己模仿劳荣枝妆容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看年幼的孩子们在干什么?

有小学生为了一万个“赞”,直播自己的妈妈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小学生为了涨粉,偷拍自己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社曾发布过一组数据,再《95后迷之就业观》中,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理想职业是网红,比例高达54%!

哪怕贫困地区,那些有了手机的孩子,也将成为网红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些,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这种悲哀每个人都无法幸免!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曾说过一句名言: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深以为然。

当没有人再注重精神文化的塑造,却只满足于那些低级趣味的网络直播和娱乐,长此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当年轻一辈的人觉得,原来不需要才华,只需要会炒作,只需要整容把自己变好看,就能获得各种名利时,还有谁愿意踏踏实实去努力,去奋斗,去沉淀?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这个社会病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