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摄影:王岩

4月27日,位于坝上街环球中心的吾悦广场正式开业。从去年2月项目落地到如今开门迎客,一坐“冷板凳”便是多年的坝上街,终于成为广大市民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媒体又由商业“新故事”聊到了“老地标”溯源,当然——直称“千年坝上”就要商榷了。故事很长,一切还得从这片街区的形成和兴起说起。

——引子

神秘的大东门外“金斗冈”

了解合肥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金斗冈”名感到陌生。受早年一些学者的影响——一直以来,金斗冈被认为是“南宋、元、明三朝还存在着的唐城(即金斗城)部分残存的夯土城”,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直指遗址在今老城区东南部。此说法流传之广,令众家深信不疑。事实果真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金斗冈”与“淮浦渡”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万历《合肥县志》则透露了准确答案。其一,“金斗冈在府治东北”,仅仅在方向上即否定了前述说法。其二,“淮浦渡在东门外金斗冈西”,进而将其定位在“东门外”,并提供了参照物——“淮浦渡”。那么,淮浦渡在哪儿?一说即“官渡桥”,遗址在今长江东路与滁州路交叉口西侧;一说在今淮浦街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金斗冈位置示意图 ·

▲ 制图:又心

若按后者——曾位于“龙身子”(由疏浚通河掘出河泥基于沿河岗地堆积形成的“土山”)上,而“皇陵庙南水”(今板桥河)流经此地时,受地形影响而无法直接汇入“淝水”(今南淝河),需折转东南绕行,且该地未形成街市。反倒是“官渡”可以匹配上述条件,清人夏云的《淮浦春融(图)》描绘亦是东门外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东门外(《淮浦春融》) ·

▲ 作者:夏云(清)

如上便知晓了“金斗冈”的准确位置。金斗冈之“金斗”其实也好解释——明人杨廉曾在《金斗驿重建记》中说过:金斗驿“旧在郡城东门外淮浦渡之北涯”,或因古驿站得名。“冈”,同“岗”,山脊也。合肥本即属江淮丘陵,郊野地势起伏更加突显,除金斗冈外,城东近郊还曾分布有大罗山、三里岗、杨老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庐州城郊(1940年) ·

▲ 摄影:铃木实(日)

弘治七年(1494),庐州知府宋鉴下令“平金斗冈作街市”,正式打响了东门外开发建设的“发令枪”。期间,人们还在“冈峡(谷)处”发现一条高3尺、宽2尺5寸的古沟——由砖砌成,十分坚固。其中在沟口处出土一块刻有“尉迟敬德监造”字样的石碑。尉迟敬德,名恭(一说名融),字敬德,隋末唐初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弘治七年“平金斗冈作街市”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唐人开凿沟渠于此,从其规格(明制3尺约合今不到1米)来看,或与农业灌溉有关。而无论是“古沟”的创建者,还是后来的发现者,均未称其与“金斗城”有关。至于“尉迟敬德监造”,有“吉语”砖或伪托之嫌,“或云敬德墓在蜀山之麓”亦曾在《》文中论证有误。也不知今人如何编出一段段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尉迟敬德(《凌烟阁图》) ·

▲ 作者:刘源(清)

码头外迁引领东门发展

东门外开发的最初目的其实是为了“居贫民”,基于现行陆路官道(驿道)向沿线腹地发展“街市”。《》一文曾提到——庐州府直辖“金斗驿”在成化以前是水驿,后迁至接官亭铺,兼水马驿,因此这里则较早便形成水陆交通枢纽,当然也仅限于官方信息传递。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则源于一场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古驿道(《合肥县境之图》)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正德七年(1512),庐州知府徐钰为抵御刘七之乱,考虑到城西北角防御薄弱,遂堵塞西水关,导水为外濠,又堵塞旱西门而另建水西门,修筑瓮城为固。这对于金斗河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首先是水源问题,河道逐渐淤塞,商船无法驶入城内,紧接着商品运输和居民生活受到了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金斗河(《镇淮角韵》) ·

▲ 作者:夏云(清)

在此事件的直接影响下,庐州城内的金斗河(即淝水故道)沿岸码头遭废弃,人们被迫在城外的护城河(自西水关至东水关段)上开辟新航线,码头逐渐迁移至东门外淝水沿岸地区。水道不止此条,还有前文提到的“皇陵庙南水”(今板桥河,俗称“二道河”)以及“大安桥北水”(今史家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淝(肥)水改道示意图 ·

▲ 制图:又心

随着新码头的启用,商贸街市自陆路官道向水路沿岸延伸,由陆路与两河(即淝水和皇陵庙南水)呈三角之势,即完成东门外街区的初步组构。除住宅、码头、坊店外,此间亦增添了“信仰中心”。弘治十八年(1505),知府马金奏建余忠宣公祠(祀奉余阙);嘉靖初,知府龙诰建八蜡祠,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八蜡祠”与“余忠宣公祠”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千帆竞渡坐看坝上风云

古早东门外商业具体如何,因史料缺失已无从得知。从夏云画中,依稀可见繁荣景象。而这里虽在商业史上“初出茅庐”,却早凭自然风光在士人圈中“成名”,甚至名列“庐阳八景”。明人熊敬诗:“碧波如练草如茵,万古长淮二月春。落尽桃花风力软,海潮先涌化龙鳞。”清人朱弦注称:“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淮浦春融” ·

▲ 作者:夏云(清)

不过,张献忠陷庐州、太平军庐州之战等一系列战事,则滞缓了东门外发展进程。因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这里常常被“攻城方”作为大本营或临时据点,以此向西或绕至北门、南门进行攻城,而“守城方”自然对威武门尤为注重。对于“铁打庐州第一门”是不用怕的,当年甚至还发生“回风烧贼”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威武门(1938年) ·

▲ 来源:资料图片

据《张献忠陷庐州纪》载:“流贼去后,吴(大朴)太守遂于东关外修筑石坝以蓄水,护城;恐贼决坝,乃造炮楼于河旁以卫之。”早前——万历年间,合肥知县胡震亨曾疏浚河道,并于东城外三里建石闸一座。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庐州知府王宬修复之,改称“王公闸”。后来的坝上街,即由此闸拦水坝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旧坝基”(《合肥县傅郭城图》)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东门外再度成为焦点,则要到数百年后的清末民初。自太平天国战后,庐州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城区近郊形成了多处专业市场,如木滩街的竹木、窑器,坝上街的粮油、蔬菜、果品,崇德街的食盐等;有的呈组团分布,如坝上街、崇德街的棉花、土布,坝上街、木滩街的茶叶,等等。一时人声鼎沸,店坊生意兴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东门外坝上(设)厘金局” ·

▲ 来源:《大中华安徽省地理志》

值得一提的是——坝上街的粮市。民国八年(1919),合肥县产稻米246万石,麦47.8万石。而仅仅在此街上的裕发、德丰、鸿昌3家米行,每家年购米、面、杂粮便达到4~6万石,销后获利颇丰。抗战前夕,此街还设有“晓市行”,农民挑米由其介绍至米行或砻坊,不乏以压级压价、克扣斤两、掺糙兑假牟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庐州米市(1940年) ·

▲ 摄影:铃木实(日)

再来介绍下彼时街道格局。主角“坝上街”,又称“买卖横街”,地处区域中心暨二道河东岸,南至洋桥(今孝肃桥)。其北为“河北街”,又称“河沿街”。其西为“尚武街”,自东门大桥至观德桥;其东为“崇德街”,又称“买卖街”,自观德桥至大安桥(今戴安桥)。由东门大桥斜向东南为“木滩街”,又称“凤凰街”(今凤凰桥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东门外(1948年) ·

▲ 来源:《合肥县傅郭城图》

说到坝上街、木滩街,又怎能不提起连接两街的“凤皇(凰)桥”呢?这座二道河汇入南淝河前的重要枢纽——始建年代不详,3孔石拱桥,古称“余公桥”,因位于余公祠南而得名。由凤凰桥溯流而上为“观德桥”,民间讹称“官渡桥”,而此桥则连接了四条街道,即前文所述的尚武街、崇德街、河北街、坝上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凤凰桥(1959年) ·

▲ 摄影:董青

对外交通方面,东门外码头日常停靠轮船、民船,“每日进出之民船平均有二十只,在米市盛旺时有五六十只”,在此乘船经施口、过巢湖再入长江,可至芜湖及其他口岸,但受水位和季节影响较大。十四年(1925),在此驿道基础上修建至巢县汽车路,后延至乌江。二十四年(1935),淮南铁路合肥站通车售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淝河旧貌 ·

▲ 摄影:康诗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淮南铁路合肥站(1935年) ·

▲ 来源:《导光》

也正是在合肥火车站启用后,由该站连接东门外、城区的“老马路”(又称“车站路”)与“新马路”相继面世,即今明光路和胜利路。至此,区域街道格局由小三角变成了大三角。参照区域现状,除寿春路外其余基本相当。而在火车开通同年,省公路局在崇德街东戴安桥处亦设立合肥汽车站,每日向外地发始客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合肥汽车站(1950年) ·

▲ 来源:《安徽省合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志》

当时,地方政府从区划上给予了该区域同城区的地位。诸如在此设置“东外镇”——名列城区六镇之一,也是镇公所中唯一一所在城墙外。三十四年(1945),合肥警察局第二中队入驻。三十五年(1946),改驻省会警察局第四分局,并设分驻所、派出所。同年,市政工程处还将坝上街、崇德街、老马路列为“一等干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合肥警察局第二中队“驻东外坝上”(1945年) ·

▲ 来源:《皖报》

从更名河塞到喧嚣渐止

上世纪50、60年代,这里依然延续着辉煌。资深媒体人丁麟生曾撰文称:当年坝上街、凤凰桥、木滩街及金大塘一带,“漕运繁忙,商旅往来,车马辐辏,店铺林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市声鼎沸,人烟稠密;市井风俗,尽显人眼,颇有《清明上河图》的景况。”“坝上街”逐渐由街名演化为这一区域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坝上街(1959年) ·

▲ 摄影:董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坝上街码头 ·

▲ 来源:资料图片

事实上,此时的“坝上街”也不再是标准街道名称。1955年2月19日,合肥市政府布告,将原河北街、坝上街合并为“肥东路”,不久更名为“滁州路”。与此同时,原尚武街、崇德街、三里街等合并为“芜湖路”,翌年更名为“蚌埠路”(“文革”期间改名“大庆路”,1995年更名“长江东路”,沿用至今),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合肥市人民政府布告(1955年) ·

▲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

成也河水,败也河水,既为最佳运输通道,亦是最大隐形祸患。为解决明光路、火车站一带低洼地区洪涝灾害——1958年、1962年,对板桥河下游出口段进行裁弯取直,从道士岗东直接注入南淝河,自此拉开改道大幕。经过十余年的改造,该河故道上建停车场、工人体育馆,地下为人防坑道、大型涵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板桥河入南淝河的新河口(1963年) ·

▲ 来源:《图说合肥城市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滁州路、蚌埠路一带(1984年) ·

▲ 来源:《合肥市交通旅游图》

1980年9月,坝上街兴建农副产品市场。后经多次改、扩建,形成封闭式、专业型、开放型的大型批发市场,一度名列全国农贸市场50强。市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有货仓450间,可储货物500万公斤,另有简易码头3个,可同时停泊40吨位以下大小船只50余条,其规模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坝上街农副产品市场(一) ·

▲ 来源:《合肥概览》&档案观止

市场主要经营蔬菜、干杂、粮油、水果等批发,货源来自全国26个省、市及250多个县(市)。据统计,市场平均日成交各类农副产品100多万公斤,日人流量最高峰达10万人次。1999年成交量更是高达7.4亿公斤,成交额11.98亿元,占全市农贸市场货物上市量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坝上街农副产品市场(二) ·

▲ 来源:瑶海发布&江浩(提供)

2002年8月,因占道问题,奉命迁退——后于2002年1月18日在原址东侧建成坝上街粮油干货调味品室内市场。好景不长,2009年10月,坝上街再度启动综合改造。原坝上街市场迁至淝河路王大郢,即今合肥坝上街新市场。按照规划,市场原址上将建成集办公、大型百货、购物超市等为一体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坝上街新市场(2020年) ·

▲ 来源:同安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坝上街原址(2023年) ·

▲ 摄影:张正朋

札记

回顾百年征程,如果说范巷口是“民生图景”,那么坝上街可称得上是“商业画卷”。面对战争、灾害等带来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坝上街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大起大落之后,及时抓住时代缝隙中的一次次机遇。有辉煌,有沉沦,有低谷,但从不骄傲,亦未气馁,这似是合肥城市性格的一个缩影。百年“竞渡坝上”是昨日绽放的繁花,一时“喧嚣渐止”并非意味着结束,如今“重焕新生”将是新故事、新征程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淮浦春融(2019年) ·

▲ 摄影:王牌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坝上今貌(2023年) ·

▲ 摄影:张正朋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 素材来源 | 《南畿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杨文恪集》《张献忠陷庐州纪》《凌烟阁图》《大中华安徽省地理志》《导光》《写真周报》《皖报》《合肥日报》《合肥县傅郭城图》《江淮学刊》《安徽画报》《合肥市志》《合肥通史》 《合肥市交通旅游图》《 合肥概览》《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交通志》《合肥城市建设志》《合肥金融志》《合肥市水利志》《合肥市公路志》《合肥市瑶海区志》《图说合肥城市记忆》《安徽省合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志》《老合肥记忆》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日本内阁文库、“中研院”人社中心、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档案观止(合肥市档案馆)、合肥日报、瑶海发布、同安街道、合肥坝上吾悦广场、安徽老照片馆、 往期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