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期间
各地迎来了“博物馆热”
这一股热度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如织的客流中
也得以体现
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
在这里看展览、品历史、淘文创……
少有人知道的是
在热闹的博物馆展厅之外
有一群坐“冷板凳”的人
他们细细拼凑着一块块历史“碎片”
成就一个个文物“顶流”
以匠心巧技,助其流芳传世
他们就是——文物修复师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传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一度“出圈”,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文物修复这个领域展现热忱,但是这个职业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让人觉得难以接近。
其实,阳江有自己的文物修复室,有自己的文物修复师。
“南海I号”船载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套),其中陶瓷占比最高,超17万件(套)。这些瓷器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出水之前,文物长期埋藏于海洋中,受环境、盐类物质、有机物等影响,存在不同病害。
而出水后,又受到海边空气中盐分及其他酸性气体的侵蚀,大多数瓷器文物容易破碎,对其进行修复是一项紧迫、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南海I号”上的瓷器与凝结物。
对此,海丝馆根据陶瓷保护修复的迫切性,结合馆内展陈需要,有针对性地挑选典型瓷器进行修复,并成立了自己的文物修复团队。
与海丝馆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展厅不同,文物修复室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博物馆正门右拐,进入一处僻静的非开放区域,海丝馆的文物修复室便位于其中一隅。
推门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0°海天一线美景,充足的采光,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理想的光照条件。
穿着白大褂的年轻文物修复师们,面朝大海,埋头于自己手头的工序中,或粘接,或打磨,或上色,忙碌而有条不紊。
在十里银滩游客们热闹游乐的映衬下,文物修复室的氛围显得尤其安静,细砂纸打磨的沙沙声不时传来,给人一种浮华无声“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在全国各地十多个博物馆,从事过修复工作的文物修复师侍传军表示,这是自己工作过的“最美”文物修复室。
目前,海丝馆文物修复正在进行的项目,是于2024年3月—10月期间承担“南海I号”出水陶瓷器保护修复任务,委托山东文保文物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参与实施,修复130件瓷器。
文物修复师侍传军,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据他介绍,与其他博物馆以年代划分文物不同,海丝馆的出水瓷器为外销瓷,种类繁多、胎质薄,制作精美,包括景德镇窑、龙泉窑、磁灶窑、义窑、德化窑等窑口的瓷器。
每件器物的工艺、破损部位和病害都不一样,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器一方案”,在遵循文物保护修复基本原则下,尽量复原文物原貌,满足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需要,达到展览级保护修复标准,发挥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泱泱中华,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修旧如旧,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也是文物修复的重要原则,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文物的干预。
这个过程没有图纸、没有参考资料,要求文物修复师一点一点地去调整、完善修复方案,既要精通历史,对不同朝代、不同窑口的制瓷工艺、材质了如指掌,还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功底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物修复室,侍传军展示一只修复完成的宋代景德镇青白釉菊瓣碗,逆着光缓缓转动,只见碗身通体透光、纹理细腻,仿佛浑然天成,碎损之处几乎“无迹可寻”,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由一堆“碎片”拼凑而成。
这近乎完美的呈现,是修复团队数月攻关的成果。
“青白釉菊瓣碗本身胎质非常薄,透光性好,但修复材料具有一定的遮光性,若直接用于补配,在展厅的光照下,修复痕迹便会一览无余。”侍传军说。
如何在展厅中让修复部分与原器物融为一体,是侍传军和团队研究的重点。通过在补配环节严格控制材料的透明度,经过多次的调整,团队最终攻关成功,让历史的碎片在现代技艺中重获新生。
“文物修复的过程,好比与古代工匠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要去参悟其中的巧思妙技,模仿古人的走笔,画出与他们一样流畅的刻花和线条。”侍传军说。
做好修复师这份工作,要有手艺,要有悟性,但在侍传军看来最基础的还是耐力,要沉得下心。
整理拍照——建档——清洗——加固——粘接——补全——封护——打底——上色——仿釉……从准备工作,到核心步骤,修复一件瓷器文物,往往耗时久,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这大部分的时间是枯燥的重复劳动。
“一定要沉得住气,修复师可能连续一周甚至半个月的时间,都在使用砂纸,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打磨这一个动作。”侍传军说。
文物的修复,不仅为了展出,拉近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同时有利于专家、学者对文物进行研究,让我国珍贵的历史瑰宝得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作为国家文物局“十二五”“十三五”以及“十四五”规划重点保护工程项目,“南海I号”一直备受关注。
2023年,“南海I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启动活动在广东海丝馆举行,这标志着“南海I号”事业重心进入新阶段。
作为“南海I号”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广东海丝馆也在积极储备,强大自己的文物保护力量。
此外,为保障后续保护工作的开展,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了《“南海I号”沉船总体保护方案》,对“南海I号”沉船船体及出水文物未来为期二十年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利用等相关工作进行了规划,提供了资金和专家力量的支持。
在本次承担的出水陶瓷器保护修复项目中,广东海丝馆利用专家的力量,对本土的文物修复团队进行“传帮带”建设,组织十多名平均年龄约30岁的年轻技术人员在项目中跟班学习,通过实践“大练兵”来提高文物修复技艺。
广东海丝馆保管部副主任刘慧茹表示:“希望借此机会提高修复技艺,为将来‘南海I号’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奠定基础,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与传承,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回报国家的项目支持。”
为这群年轻、沉得住气
不断打磨技艺
让文物重新“活起来”的
文物修复师们点赞
News
来源 | 广东共青团
编辑 | 张源
校对 | 蓝淑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