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晚上,作为第九届羊城粤剧节的压轴大戏,《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庆典晚会暨“剧目卷”首发式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举行。《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的竣工,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348个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呈现本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的竣工,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348个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呈现本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

动用海内外粤剧全行业全力投入完成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是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对粤剧的表演艺术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发掘和梳理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以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翔实反映粤剧表演艺术的整体面貌把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记载下来。

丛书共分五大卷分别为《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舞美卷》和《剧目卷》,既为粤剧表演者、教学者、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准确的依据又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五卷本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动用海内外粤剧全行业全力投入将丰厚的粤剧遗产与理论总结研究相结合完成了对于粤剧剧种艺术的体系建构这为中国戏曲遗产保护工作的多样化剧种传承推广的活态化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在粤剧传承、教学、研究、推广等领域真切地做到了艺术与学术的自主创新和现代转化。”

八年磨一剑,压轴《剧目卷》容量最大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也表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广州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主办的一部典籍和一项重大文化工程。该工程在2017年正式启动,经过近八年的努力,于2024年11月全面竣工。今年正值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5周年这一文化工程的竣工显得更有意义。”

“总的来说,《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特色同时具有史料性、示范性的作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辞书、工具书、教科书。”据倪惠英介绍,全套书籍共有4700多页540多万字4000多帧图片还有约15000多分钟视频和1200多段音频,“各卷都有自己的亮点”。

据悉,2019年出版的《做打卷》,其亮点在于充分展示了粤剧南派武技的高超和精湛重现了如“高台照镜”“高台铲椅”“大翻过八人”等濒临失传的绝技和绝活。

2020年出版的《唱念卷》则详细介绍了粤剧的唱腔、声韵和念白。书中编列出了《广州话分韵总表》按52个韵目的顺序分九声开列出3000个字这是粤剧书籍中采用系统的声韵开列方法的首次尝试。编辑部还挑选出1700多个舞台官话常用字编出有史以来第一套粤剧舞台官话读音表填补了多年来在舞台官话研究方面的空白。该卷还选择了薛、马、白、廖、桂、红等18个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粤剧流派唱腔进行典型分析并收录了一批粤剧名伶的原唱音频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2022年出版的《音乐卷》的亮点是在“曲牌篇”中收入了大量的传统牌子套曲、散曲、小曲并全部录制成音频。在对传统粤剧曲牌和小曲的整理中编纂团队采取了简谱与工尺谱同时呈现的做法保证了乐谱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2024年4月出版的《舞美卷》是整套丛书中图片最丰富、色彩最鲜艳的一卷。其中颇具特色的粤剧脸谱、舞台布景作品有不少为知名前辈艺术家所绘制十分珍贵。该卷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的舞台服饰和鞋帽样式兼具知识性与审美性。编撰人员还对濒临灭绝的粤剧戏棚搭建全过程进行了抢救性的4K高清实时拍摄,其形象的图片与视频极具知识性、示范性和观赏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1月出版的《剧目卷》是全套丛书容量最大的一卷。

2024年11月出版的《剧目卷》是全套丛书容量最大的一卷。历史上粤剧共积累了11000多个剧目,编辑部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例戏、表演排场和精选剧目予以介绍。该卷的一大亮点是对被称为“活化石”的粤剧排场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粤剧排场的数量在全国各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是首屈一指的,特色也是最鲜明的。该卷收入的196个排场都是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而在该卷刊载的精选剧目中,共收入102个近百年来内地和香港不同时期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剧目演出视频(个别音频),并附有赏析文章,这些剧目在传承整体性的表演艺术上具有示范作用。

丛书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杰出成果

如此庞大而又复杂的编撰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我们在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过程,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优势,发扬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振兴粤剧的责任感全力投入到编撰和摄制工作中。”倪惠英强调,“这次出版《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辑部组织了一支力量强大的队伍,人不分老中青地不分粤港澳汇集了一批示范人才、表演人才、撰稿人才、摄制人才,共有1000多人次参与编撰和拍摄,做到各取所长各尽所能。参加拍摄示范表演的有多位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艺术家,也有不少一级演员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还有大批中青年演员。一些博士、硕士也全情投入,撰写了不少有质量的稿件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成功出版做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晚会上,粤剧名家表演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

据介绍,在编撰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辑部曾组队前往香港收集粤剧相关资料,其间得到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八和会馆、香港中文大学电影资料馆的大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学电影资料馆还无偿地提供了多套粤剧录像和视频给编辑部,作为参考资料。

“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和八和会馆主席龙贯天等人还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粤剧表演艺术的传统风格和特点,使我们受益匪浅。”倪惠英说,“平时,粤港虽然相隔两地,但我们仍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每当编辑部需要帮助时,香港粤剧界人士都积极支持。例如在《音乐卷》编撰过程中,编辑部邀请了香港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和内地的艺术家一起,对近百年来几近失传的粤剧传统牌子演唱曲、大调以官话的形式进行示范演唱。在《舞美卷》的编撰过程中,香港的舞美师专门向我们赠送了他绘制和出版的粤剧服装画册,供我们参考。”

倪惠英还说,“澳门的有关人士也向我们提供了相应的粤剧舞美资料。在收官之作《剧目卷》的编撰中,粤港两地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也发扬了团结合作的精神。香港艺术家专程来穗指导青年演员排练粤剧传统排场,不厌其烦地多次亲自示范。有些艺术家们还直接下场,表演和拍摄了几个特色鲜明的排场戏,取得很好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晚会上,粤剧名家表演南派武功功架。

运用现代科技,多方打造“有声有形辞典”

南都记者发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在纸质书籍出版的基础上,还同时进行数字化融媒出版,通过“一套图书两个延伸三种形态”的模式,即通过软件硬件的延伸以及数据产品、多媒体互动与融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将粤剧这一人类非遗瑰宝以多媒体数字形式呈现出来,借助平台以及线上线下的互动形成多元立体的粤剧艺术知识产品,给读者带来多元化、全感官的阅读体验。

据主编倪惠英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在图书的技术设计方面下功夫,利用CMS管理技术将粤剧表演艺术的资源、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统一结合,并通过流媒体、H5、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多媒体信息的大数据存储、高速访问、智能点播等功能。“《大全》的五卷书籍,均利用H5技术进行纸电联动。在纸质书籍的封面、封底、内文中结合粤剧内容的特点,在相关位置设置MPR码,读者使用手机扫描后即可获得图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扩展数字内容。”与此同时,编辑部还与出版社通力合作,制作全媒体U盘图书,打造“有声有形辞典”——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延展包装将其视频并存入轻易携带的U盘中。“总之我们通过《大全》典籍的出版探索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子。”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自出版以来,先后斩获多个重磅奖项:2019年荣获“张庚戏曲学术提名奖”;2020年荣登“羊城十大好书”榜首;2021年全套书籍纳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2022年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据介绍,该丛书目前正在申报第六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庄家茵 通讯员 梁彦兰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