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文物法》的出台,社会各界反应不一,古玩市场的氛围也因此变得微妙起来。

一些商家之所以显得焦虑不安,或许正是出于对自身藏品来源合法性的不确定,以及担心手中可能持有的未经认可的渠道获取的“文物”,从而面临法律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新法的亮点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还首次以法律形式鼓励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收藏行为,这无疑为广大的文物爱好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更加透明、合法的收藏环境。

对于那些遵守法律、拥有合法来源文物的收藏家和爱好者而言,新法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然而,新《文物法》第72条的内容如同一把双刃剑,既给予了文物收藏者一定的自由度,又设置了明确的界限。

该条款明确指出,除了专门的文物销售单位和文物拍卖企业之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擅自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规定意味着,虽然藏友之间在合法范围内可以进行文物的有偿转让,但这种转让必须以非盈利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个人之间的文物交易虽然被允许,但不能将其视为一种牟利的手段或职业。

这样的设定,旨在保护文物市场的纯洁性,防止文物被过度商业化,从而确保文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得到妥善传承。

但是对于民藏人来说,变现难题却始终没办法彻底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复杂而微妙的博弈中,那些手握珍稀古玩、心怀敬畏的民间藏家无疑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他们倾尽全力保护着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瑰宝,却往往因为缺乏官方的认可,而被视作“边缘化的存在”,藏品也被无奈地打上“私生子”的标签,这无疑是对他们多年心血的极大不公。

民间精品的不被承认,为高端市场提供了以低价收购的机会,无论是通过“海外回流”的包装手段,还是将其纳入“高端圈子”的交易游戏,都能轻松实现价值的翻番。

而民藏的万亿财富,以一种“乘他人之美”的方式,令人满是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藏市场虽规模庞大,却仍受陈旧规则束缚,照搬国外标准却显露急功近利,玩家因此战战兢兢,因此,解决之道在于打破这一僵局,让民间藏品的价值得到应有的认可。

因此,由国家相关部门带头,建立专门的“民间文物产权交易所”,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应由文博界资深专家领衔,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民间藏品进行鉴定、评估,并赋予其合法的身份与产权证明。这不仅能够激活民间文物市场的活力,还能有效遏制非法交易和文物走私,为文物保护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当民间藏品真正被接纳并融入主流的文物保护体系,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收藏经济生态,我们才能说,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工作真正走上了正轨。

这不仅是对民间藏家多年付出的尊重,更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