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几百年都没找到的宝藏,被我们从沙海里挖出来了

在埃及西北部偏远地区的广袤沙海之中,有一片貌不惊人的小小绿地,这里距离利比亚边界大约50公里,距离埃及首都开罗大约560公里,有着一处号称“埃及最孤立的定居点”,定居点里现有居民大约2.3万,主要是生活在北非沙漠地区里的柏柏尔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锡瓦远景

这片绿地名叫锡瓦绿洲,长10公里、宽6.5至8公里,和它所处的浩瀚无垠的撒哈拉沙漠比起来,用“太仓一粟”来形容锡瓦绿洲可谓是恰如其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锡瓦绿洲

不过,虽然锡瓦绿洲的规模很小,人口也很少,但是这块土地在埃及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和历史上,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锡瓦绿洲就已名留青史。古埃及第26代王朝的法老,在锡瓦绿洲建立了一处“阿蒙(古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圣谕所”,这使得锡瓦的神谕一度名扬天下。

到了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埃及统治者又在锡瓦绿洲修建了著名的阿蒙神庙。阿蒙神庙的建成,使得锡瓦的“圣地”地位更加巩固,时人也因此将锡瓦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居之所”,认为这里是神明对凡人降下神旨的地方。正是因此,所以在历史上,不远千里来到锡瓦朝圣的人可谓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所有这些远赴锡瓦朝圣的人当中,有一个人的来头最大,他便是马其顿王国的一代雄主、曾经打下过横跨亚欧非三洲的超级江山的亚历山大大帝。

相传,在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之后,为赢得埃及的民心、确立希腊统治者在埃及的权威与法统,他亲自率领了一支远征军出发,沿着地中海北岸西行,途中克服了沙暴、迷路、高温和缺水等重重阻碍,最终到达锡瓦。阿蒙神谕所的主祭司认为,亚历山大是“阿蒙之子”,由他接掌埃及是“天命”“天命不可违”,亚历山大由此获得了统治埃及的法统。

后来,亚历山大在东征印度的途中因病驾崩,据传其遗体后来也葬在了锡瓦。不过这一观点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现实中也没有发现什么有力的证据可供佐证这一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锡瓦神庙里祈求神谕的亚历山大大帝

与对锡瓦的毕恭毕敬的亚历山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冈比西斯二世。相传,在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二世在征服了埃及之后,为了彻底打消埃及人反抗的念头,将他们全部贬为奴隶,遂大举兴兵,向西北方向进发,意图将锡瓦绿洲这片圣地夷为平地。

然而诡异的是,就在冈比西斯二世征伐锡瓦的途中,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数万波斯大军,竟突然遭遇罕见天象,霎时间,朗朗晴空变成昏天黑地。紧接着,沙漠中又刮起罕见的巨大沙尘暴,滚滚沙浪犹如一张吞天噬地的巨口,将冈比西斯二世的波斯大军一口吞下。数以万计的精兵强将,一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给后人留下了又一个千古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锡瓦阿蒙神庙最后残壁上的浮雕

再后来,当时间来到近现代,在奥斯曼土耳其人和西方人的捉对厮杀中,锡瓦绿洲几经易主,先后沦为好几拨人的战利品。在一战和二战期间,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军队,也曾围绕着锡瓦绿洲的控制权,先后爆发过多次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期间英军的沙漠远征军团曾在锡瓦绿洲驻守

英军的沙漠远征军团(LRDG)曾在此驻扎,纳粹德国的一代悍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3次占领过锡瓦绿洲。此外,1942 年,在绰号“青年法西斯”的意大利第 136 步兵师占领锡瓦之后,当地还曾短暂地建立过一个规模很小的流亡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美尔

不过,虽然在过去的千百年来,也曾有无数的征服者和统治者,怀着各不相同的目的到访锡瓦,但所有这些人,无论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哪怕是穷极一生,也没有一个能从锡瓦的沙海之下,挖掘出埋藏于神话时代的、传说中古埃及法老的神秘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戏《刺客信条》中的锡瓦绿洲

直到2022年,有一群从不远万里、从东土大唐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他们绞尽脑汁,先是设法解决了大型机械的运输问题,从开罗附近调来了一台功率高达550马力的现代化钻探设备,一路跋山涉水,在茫茫沙漠中折腾了800多公里,好不容易把钻探设备架到了锡瓦绿洲,然后28人两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转,终于赶在这一年的年末之前,从锡瓦绿洲沙海之下1200米深处,成功挖出了在这片古老土地下面埋藏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的、传说中的珍贵宝藏——清澈、甘甜的饮用水,不仅足够村里的百姓和牲口喝,而且还能用来灌溉锡瓦的椰枣和橄榄等农作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群中国人来自一家名叫中国中曼石油埃及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曼石油)的企业,2022年2月,埃及政府主动找到中曼石油,希望他们能在锡瓦当地钻挖两口深度约“1200米”的深水井,让当地的老百姓能够用上充足、稳定且优质的水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理论上讲,锡瓦其实并不缺水。作为在埃及乃至是整个北非都赫赫有名的绿洲,锡瓦在历史上就有着“泉城”的美誉。相传,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克里奥佩特拉七世,也就是埃及艳后,在当年有事没事就喜欢跑到锡瓦来泡澡,后世也因此衍生出了很多光怪陆离的传说,比如:克里奥佩特拉七世之所以能把凯撒和安东尼这俩人给迷得神魂颠倒,以至于后来甚至不惜刀兵相向,终结了罗马作为共和国的历史,其魅力之源就来自锡瓦的泉水。

时至今日,锡瓦当地仍有据传是当年克里奥佩特七世在沐浴留下的遗迹,其名字就叫“克里奥佩特拉之泉”。除了真伪难辨的“克里奥佩特拉之泉”之外,锡瓦绿洲的各地还有大大小小2000多处泉眼。泉水从几百米的地下深处,经由这些泉眼自然流出。因为没有受到太多工业污染,所以锡瓦的泉水质量上乘,这里出产的“锡瓦牌矿泉水”在整个埃及都享有很高的口碑,在诸多矿泉水品牌中也属于是排得上号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锡瓦的一处泉眼

二、“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几口深井,更是帮助当地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

既然锡瓦绿洲并不缺水,那为什么埃及政府还要主动找到中曼公司,委托我们千里迢迢跑到当地去钻两口1200米的深水井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深水井”三个字。锡瓦绿洲内有一处村庄,名叫马洛尔,在中曼石油从锡瓦地底的沙海1200米深处钻出淡水之前,马洛尔村其实就有好几口深度在300至400米的浅水井。马洛尔村的老乡们虽然也能从这些浅水井里打到水,但是这些井里打上来的水矿化度比较高、水质并不好,作为饮用水源来说是不合格的,喂养牲口和浇灌庄稼也很勉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曼石油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要帮马洛尔村和锡瓦绿洲的当地老百姓解决这个困扰了他们许多年的吃水用水难题的。

尽管中曼石油身经百战,但在锡瓦当地打深水井这个事情的难度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据时任中曼石油埃及分公司总经理李伟介绍,因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他们光是把钻井设备从开罗运到锡瓦来就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在马洛尔村把钻井平台给架设起来了,结果在施工过程中又遭遇了生产组织困难和上部地层严重漏失等问题。

好在,中曼石油在以往处理类似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所以这些问题他们都在初遇之后没多久就想办法克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争取让马洛尔村的群众早一点喝上、用上清澈干净的饮用水,中曼石油的28名员工采取了“歇人不歇机”的两班轮换制,在工地上没白天、没黑夜地忙个不停。一群从异国他乡远道而来的外邦人,带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人员队伍组织严密、训练有素,一不偷当地名胜古迹里的文物,二不抢父老乡亲家的牛羊,到了锡瓦之后就知道忙着给当地人打井采水,对于马洛尔村的村民来说,这样的东洋景在锡瓦历史上很可能还是头一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是因为这种宛如海市蜃楼一般的神奇景象实在太过稀罕,所以在中曼石油施工期间,马洛尔村的老乡还在茶余饭后养成了一个特殊的癖好:集体跑去围观中曼石油员工钻井。久而久之,施工现场还成了锡瓦居民们的“网红打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子一久,中曼石油的工人们就和马洛尔村的村民打成了一片。有位名叫奥斯曼的马洛尔老乡,因为有感于中国打井队的辛勤付出,后来还给施工队送来了一头他自家养的羊。后来和新华社的记者提起这段往事时,奥斯曼不无自豪地表示:“中国人来给我们打井,大家都很高兴,这是我们的荣幸!”

对于自己的钻井工作,李伟的看法则是:

“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几口深井,更是帮助当地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光是锡瓦绿洲,在过去这些年来,中曼石油还在埃及很多地区为当地民众钻探了深度不一的数百口水井,这些水井在埃及的茫茫沙海中,硬是浇灌出了一片又一片希望的绿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距离埃及阿斯旺省城北部约60公里的考姆翁布沙漠腹地,一片片绿油油的圆形麦田犹如一颗颗孕育着生命活力的宝珠,星星点点散落在广袤的沙海之中,和周边荒芜的黄褐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天上俯瞰大地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中曼石油阿斯旺水井项目副经理艾哈迈德·萨达尼介绍,这里以前曾经是一望无垠的干旱沙漠,寸草不生。而如今,在中国钻井队从地底里辛苦钻出来珍贵井水的浇灌滋养下,小麦等农作物正在昔日考姆翁布沙漠腹地的“死亡之海”中茁壮成长,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达尼今年30岁,2018年加入中曼石油,先后担任过泥浆工程师、水泵测试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等职务,现在负责管理现场施工的6支钻井队。

萨达尼说:“在过去6年来,我参与了多个沙漠水井施工项目,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每次见到清澈的地下水从井口喷涌而出,我和同事们都非常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埃及人口快速增长,目前总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1亿,但埃及的可耕地面积却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为了缓解越来越大的粮食进口压力,自2015年以来,埃及政府不断加大开垦沙漠、新增耕地的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得好,自助者天助。就在埃及政府决心在粮食问题上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关键时刻,一个来自东方的神秘古国伸出了援手。就这样,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曼集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于2016年10月成立了中曼埃及公司,深耕当地钻井市场,为埃及开垦新的粮食种植基地,缓解粮食进口压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钻井二字,不光只是看上去不容易,实际做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在沙漠中打井更是如此。据现任中曼埃及公司总经理赵吴涛介绍,在大沙漠里踩点时,脚下连路都没有,中曼的打井队时常得带着GPS设备,步行三四个小时,才能找到井位坐标。在确定坐标后,设备搬运又是一大挑战,一套大型钻井设备动辄重达500吨,拆卸后要用25辆运输车协助搬运,从1000多公里外的埃及中北部迁来,前后耗时至少1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目前仅在考姆翁布沙漠一地,为了完成这里的水井项目,中曼石油一共派出了6支打井队,钻机24小时运转,工人轮班作业。这6支打井队中共有来自中埃两国的200多名工人,其中就包括现年28岁的水井队现场工程师,阿姆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姆尔是在一年半以前加入中曼石油的,主要负责协调钻井队人员和技术。提到自己这份工作,阿姆尔不无自豪地表示:“在参加工作之后,我的工作经验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别看考姆翁布沙漠现在还只是茫茫黄沙,但是不久之后它就会染上生机盎然的绿色,我们的工作将给埃及的农业发展带去极大的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中国公司在埃及的钻井项目: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除了阿斯旺省的考姆翁布沙漠,中曼石油近年来还在开罗以南的明亚省的沙漠中成功打出了150多口水井。据中曼石油带班队长周贵强介绍,他们在当地的钻井项目是在2018年启动的,刚施工的时候,因为对当地的地层和地质条件不是很了解,所以施工团队遭遇了很多难题。比如大井眼的井壁不稳定,易坍塌;水层埋深不一,易漏失;地层出水量大,空压机压力不足等。因为这些难题的存在,导致团队的前期施工十分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经过中埃两国技术团队的不断配合研究,最终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保证了整个项目后期施工的平稳高效推进。起初钻一口井要一个月,后来只需两周左右就能完成。截至2022年7月,中曼石油的钻井队已经在明亚省的沙漠中完成了158口水井的钻井施工,后续他们还将根据合作方项目的进展情况,完成剩余的钻井施工任务。

提起自己在埃及的这段工作经历,周贵强十分感慨:

“当年我们启动钻井项目时,这片沙漠里寸草不生。后来,有了我们打出的水井,沙漠逐渐变成了绿洲。如今,在井水浇灌下,这里种出了甜菜、苜蓿、大麦等作物,而且丰收颇丰。我们的付出不仅得到了合作方认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埃及政府开垦沙漠新增耕地计划对接的务实举措,能参与其中,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光是周贵强,一聊起中国钻井队在埃及沙漠里钻出的那些水井,埃阿(联酋)两国合资公司农业种植项目经理阿伦·鲍德温也同样充满了感激与自豪之情:

“2018年,我们与中曼埃及公司合作,在这片沙漠里勘探钻井。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协助,现在的我们才有井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等钻井项目结束之后,预计我们在这里将有330至350口水井可用,它们将为我们的农业种植项目提供有力的水源保障。2022年是我们在这里种植甜菜的第二个年头,因为有充分的水源保障,所以我们的产量比去年高了50%。中曼埃及公司的钻井工作非常出色,我们的制糖厂也是另外一家中国公司承建的,良好的合作让我们建立起了深厚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马特鲁省的锡瓦绿洲再到阿斯旺省的考姆翁布沙漠腹地,从西奈半岛到明亚省撒哈拉沙漠深处……在过去8年多以来,由中埃两国员工组成的中曼水井施工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克服了重重艰险,在埃及各地累计钻探沙漠水井540余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足迹可以说踏遍了埃及大地上的几乎每一片人迹罕至的沙漠。正是得益于他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在浸润着劳动人民汗水的甘甜井水的滋养之下,荒芜的沙漠逐渐被改造成一亩又一亩的良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埃及的钻井项目并不是只把井给打出来就完了。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佛干脆就送到西”的助人精神,在同埃及合作方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中曼石油践行了我国政府所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中国先进的钻井技术和管理理念,也一并带到了埃及。

对于这种在外人,尤其是在西方同行们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的做法,赵吴涛的理解和回答充满了中国式的哲学思想:

“我们干的是民生工程,能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贡献绵薄之力,并看到我们打出来的井水能造福一方百姓,我们为此感到由衷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以为赵吴涛说的这一番只是往中曼石油脸上贴金的漂亮话,中国人说话做事向来是算数的,“言必信,行必果”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此,埃及人民也深有体会。2022年12月末,埃及媒体《金字塔报》曾在一篇聚焦中埃合作钻探沙漠水井的报道中,提到过这样几个典型案例:

“在中国公司的积极开发之下,埃及米尼亚省西部沙漠深处的绿洲,正在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自动化喷灌系统的滋润之下,绿油油的甜菜正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注视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甜菜田,埃及糖业公司经理艾哈迈德不无感慨地表示,昔日贫瘠的荒地,如今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一切都要感谢中国公司的鼎力相助,没有他们的付出,米尼亚省的大片沙漠断无可能变成肥沃的农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光艾哈迈德,提起中国公司和中国员工,留驻在米尼亚省西部沙漠当地,负责运营工作的项目经理小穆也同样称赞有加。他说:‘中国同事教会了我们最专业的钻井技术和方法。目前,我们公司在埃及拥有近300名员工,本地化率高达96%。所有员工均在经过系统培训之后,才会被安排参与到项目施工中。不管我们任何员工遭遇了任何困难,中国的技术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向我们伸出援手,积极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

《金字塔报》提到,自2017年以来,中曼石油就在西奈半岛等地为埃及政府和人民提供钻探服务,并以其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出众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埃及方面的高度认可。众所周知,在埃及,水资源一直是影响民生的关键因素。沙漠深井钻探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有助于埃及推进其雄心勃勃的“百万英亩”土地复垦计划,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埃及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就连《金字塔报》外事委员会成员兼作家卡迈勒·贾布拉也忍不住感叹道:

“一聊起中国公司在埃及各地努力打的那些水井,当地的老百姓人人拍掌叫好。有了水源,埃及的经济就被盘活了,社会的发展就有了动力,民众的日子也有盼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宝藏的名字叫希望,众神的名字叫人民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过去在网上刷到过的一段老视频:一位胡子花白的中东老者,当着一群台下观众的面,一边噙着满眼的泪花、一边操着哽咽地声线,和他们介绍起了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

“你们知道,中国人在彼此见面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如果是广东人,他们会说:‘食咗饭未啊’意思是‘你吃饭了没有’您吃了吗?这就是中国人在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简简单单、奇奇怪怪。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和别人打招呼?因为他们曾经亲身体会过,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滋味的。我们穆斯林虽然也会在斋月禁食,但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领教过挨饿的感觉。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是真的经历过饥荒的,所以他们很清楚饥饿这两个字的含义,所以他们才会在彼此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一张口就说:吃了吗您?为什么?因为你要说你还没吃,他们就会请你坐下来一块吃点,不管他们的锅里有什么。在座的诸位,我想请你们扪心自问,你们可曾有过如此美好的品质吗?那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谦卑,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共情和悲悯。你们不要总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评头论足,说人家爱吃的东西你瞧不上眼,说人家好饮贪杯。我们应当多看看人家好的一面,多学学人家的长处。因为只有拥有了像人家那样的谦卑品质,我们才能真正地赢得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清楚那位中东老者对我们的这种良好到已经有些美化的印象是怎么来的,那段视频看起来已经很老了。而且他的那一席话我多少是有点疑惑的,你不能说那位中东老者的谆谆教诲就是胡吹乱侃,但他的描述和我们中国人的日常认知显然还是有差距的。

而现在,在了解到发生在锡瓦绿洲、考姆翁布沙漠腹地、西奈半岛和明亚省撒哈拉沙漠深处的故事,了解到中曼石油在这些地方所付出的努力,了解到中国钻井队为了让埃及人民有水可用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之后,我这才意识到:不是中东老者夸大了,而是我狭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如果换作我是那些埃及沙漠里的当地居民,我要是看到一群中国人不远万里跑到我这片穷乡僻壤来,一不偷、二不抢,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就为了让我们这些当地人尽早喝上一口干净的井水,把当地的贫瘠的茫茫沙海改造成能种麦子和甜菜的一亩亩良田,我想我在和别人介绍起这群“简简单单、奇奇怪怪”的中国人的时候,我可能会哭得比那位老人家还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色下的锡瓦绿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埃及明亚省沙漠里的甜菜种植农场,农场负责人鲍德温手捧甜菜。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又是外国人?你们来这里又要给我们带来什么?”

“希望。”

“那……你们想要带走什么?”

“贫瘠。”

说来凑巧的是,在油管上搜索那位中东老者演讲老视频的过程中,我还在无意中刷到了一个埃及自媒体在最近上传到油管的短视频,这段短视频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标题:

《中国钻井公司正在上埃及地区开展勘探作业……阿斯旺的大沙漠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中国龙”到底要在法老的土地上挖掘什么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短视频的内容本身并无什么惊艳之处,它所说的东西都是我在前面提到过的。不过它的视频标题倒是启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据此写了一段小故事,用来作为今天这期节目的结尾正合适:

沙海潜龙,龙自太阳升起的东方而来,潜于尼罗河畔的茫茫沙海之中。传说,那是被众神赐福的土地,地下埋藏着历代法老的无上珍宝。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盗墓者、征服者、统治者、殖民者、“探险家”和“考古学家”踏足此地,渴望挖掘出沉睡在地下的秘宝。然而,几百年过去了,他们无一例外,全都空手而归,有些人还因此,把自己的小命也给交代给了阿努比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那条不可思议的东方潜龙,她似乎是获得了真正的神明的庇佑。她盘旋在茫茫的沙海之中,画下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的魔法阵。传说,那阵中隐藏着东方远古水神所留下来的秘术,能唤醒沉睡在地底下的水脉,使荒漠化为绿洲。龙以自己的慈悲和谦逊为祭,为在沙漠中与贫瘠相伴了无数个世代的苦难之人,带去了万物生长的奇迹。

人们问她:“传说中法老埋藏在沙海之下的宝藏,你找到了吗?”

她笑着说:“找到了,那个宝藏的名字,叫作希望。”

人们又问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众神在保佑着你,为我们带来了希望的奇迹?”

她又笑了笑,然后说:“那群神明的名字,叫作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