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乃是楷书发展的“巅峰时期”,衍生出诸多高手与名家,以及多种多样的风格,比如颜真卿的楷书,回归碑刻和篆隶的浑穆之气,点画苍劲凝厚、拙质雍容,灵活性和俊美感不足。
欧阳询则是推崇“尚法”理念,用笔一丝不苟,严守规范,体势方劲刚健,让人无法轻易靠近,至于褚遂良继承“二王”笔法,线条虽然绰约优美,但是缺乏醇和质感,以及干练易学的特性。
总的来说,每位书家各有优点,同时也具备一定问题,现代很多网友好奇,难道没有人,把名家背后代表的3种风格结合,写出全面精善,风韵多彩的“完美之作”吗?其实北京故宫,有一幅从未公开的作品,达到这种水准。
当时有位“高僧”,结合王羲之的秀逸灵活,唐楷的刚健端庄,以及碑作的峻拔浑穆,写出唐代“最完美”的楷书,境界高过著名的“欧颜柳赵”,此作就是温古《景贤大师身塔记》。
温古的史料记载偏少,仅知他是高僧,精通书法,因技艺高超而闻名天下,此碑为景贤大师而作,刻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字体形态行楷相间。
势态比较瘦劲的字体,主要取自“二王”笔法,具有行书意态,比如“法、也、傅”等字,笔笔源于《圣教序》,风姿俊逸灵动,极具魏晋神采。
体势也十分相仿,我们拿“拾”举例,提手旁左边开张,右边收紧,“合”字笔画重心,向右侧偏倚,由中心向外放射,这种姿态常用在魏晋时期,而“门”字端庄方整,符合唐人理念与特性。
至于“大”字,则是师法魏碑,以藏锋书写,点画凝厚,墨色浓郁,上方一横常见呈现平直的姿态,而魏碑的写法,使其外层轮廓,变为三角形,更显峻拔拙质的气度,结体险绝有趣,艺术质感和效果浓厚。
如今石碑位于河南登封嵩山会善寺,较为精善的“明拓本”,藏在北京故宫,虽然字体个别漫漶,但是技法完备,尚存完整、清晰的字体,细节十分精细,可以学到正统古人技法,感受多种风貌,全方位进行提升。
而今,我们对温古《景贤大师身塔记》,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是全新装裱的手工经折装,外观精美,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此等精善度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