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边框把图像从一切“非图像”中分离出来。它把框界内的世界定义为有意义的世界,与“框外”单纯的经验世界两相对立。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反问一句:边框本身究竟属于两个世界中的哪一个?

答案只可能是模棱两可的:边框既同时属于这两个世界,也不属于任何一个。边框还不算是图像,但它也不是一件单纯属于周遭空间的事物。边框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却完全取决于其与图像的纽带。尽管边框让图像成为可能,它却不属于图像的理念世界。不过,边框的区隔仍然在图像二分结构的各种机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绘画中的互文过程首先就是通过内嵌图像的边框与将它容纳其中之图像的边框之间的关联体现出来的。内嵌图像拥有一道画成的框,这道框是绘画的一部分;容纳它的图像也有一道框,但这另一道框却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缪尔·凡·胡格斯特拉敦,《三个房间的景象》,1658年,布面油画,102×71厘米,巴黎,卢浮宫(图片来源:法国国立博物馆联合会,巴黎)

在维克多·斯托伊奇塔的《画作的诞生》中,他将追索17世纪的绘画是如何展开对再现边界或边沿的分析的,也将试析当时的创作者是如何把框界问题当作一项理论疑难来探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罗]维克多·斯托伊奇塔 著,钱文逸 译,9787576045154,2025年1月,199.8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窗户

《画作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先前已经讨论过,窗户/画作的不同含义是如何在委拉斯开兹的作品中紧密交织的。这位西班牙大师把两者的交汇推向互文阈限的边界,直至窗户与画作之间的界限消失为止。另有不少对这一母题的注解也在17世纪相继出现。譬如,窗框内的肖像这一绘画类型的大获成功便值得人们另做研究。

“窗户隐喻”的多重意味令任何分类的努力都变得枉然,我会试着规避类似的思路。我希望解答的是一个更为特定的问题,这对我们深入思考出现于这一时期的绘画互文性至关重要:窗户(画成的窗户、成为画作的窗户)在新绘画自我意识的成型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安·桑歇·科坦,《木梨、卷心菜、甜瓜和黄瓜》,1602年,布面油画,60×81厘米,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美术馆,安·帕特曼与艾米·帕特曼相赠(图片来源:圣地亚哥美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安·桑歇·科坦,《胡萝卜和洋蓟》,约1603—1604年,布面油画,62×82厘米,格拉纳达,格拉纳达美术博物馆(图片来源:安达卢西亚政府文化部,格拉纳达)

室外的风景写生是一项晚近的发明,其初衷甚至是为了反对在画室中绘制而成的自然图像。在整个风景传统中,自然图像(或者说,成为图像的自然)都预设了文化(乃至文明)空间的存在,人们便是以这个空间为起点沉思那个所谓的“外界”。即便是城市景象也必须基于一道分界。正是窗户的四边把外界转化为“风景”。因此,我们必须在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的深处才能找到这一图画体裁的伊始。在那里,风景通过对立收获了自身的定义;窗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同小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波切利斯,《暴风雨》,1629年,木板画,18.5×24厘米,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图片来源: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慕尼黑)

不论是以弗拉芒绘画还是以意大利绘画为参照,我们都可以在此给出一连串无止境的相关作品清单。我将仅仅列举一幅弗拉芒绘画,这幅画在这份研究的语境中可以说具有范式性价值。那便是凡·艾克兄弟(Van Eyck)为圣巴夫大教堂所创作的《根特祭坛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伯特·凡· 艾克和扬·凡· 艾克,《根特祭坛画》,外侧两联,1432年,木板油画,根特,圣巴夫大教堂(图片来源:皇家文化遗产研究院,布鲁塞尔)

在这幅祭坛画中,有风景的窗户和有静物的壁龛首次各自占满一联,两联之间相互对峙的关系如几何图形般清晰。这两联图像画在祭坛画外侧,自然需要放在整幅祭坛画中来考察,尤其是它们所组成的天使报喜场景。不过,这两幅场景各自构成单独的一联,也从某种意义而言令其从图像志程序中挣脱出来,甚至在象征价值之外收获了一种图画价值——壁龛/窗户的对立关系恰恰凸显了这一点。

至于意大利艺术,仅就案例的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来说,研究窗户母题与风景诞生的联系几乎可以说是多此一举。不过,对一些文献材料的解析仍然可以为我们所设想的问题提供不少线索。

第一份文献是皮埃特罗·阿雷蒂诺写给提香的一封著名的信,信件的年份是154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香·韦切利奥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

致提香大师:

我的友人,当我破例独自进餐,或者说,当阵阵令我不得平静享用任何食粮的颤栗恼人地陪伴着我,我从桌边站起身来,心中满是那份坐下时便涌动着的沉郁。接着,我把两臂放在窗框上,我的胸膛和几乎整个身体倚靠其上,开始注目于那惊人的景象,不计其数的贡多拉满载着异乡人和本地人,这些船只不仅牵动我的目光,也牵动着大运河,对任何穿越河道的人来说,它都如此迷人[……]

因孤独而百无聊赖,不知该把我的思绪带向何方,我抬起两眼仰望天空,这天空自上帝将其创造,从未如此奇迹般地画出层层明暗。

这氛围恰似那些缺乏您的能耐而心生妒羡的人们想要描绘的那样。一如我对您讲述的那般,您首先会望见那些房屋,即便用石砖砌起,它们的材质看来仍是如此虚幻。接着,您会目睹那股气氛,它在一些地方鲜活纯净,在另一些地方却凝重污浊。而现在,请您再看看那自厚重氤氲中形成的迷人云彩吧!云彩的一半在前景的屋顶上聚集,另一半则向远景飘离。它们纷繁的色彩着实令我眼花撩乱。最靠近的那些色彩被太阳炽烈的光芒点燃,最辽远的则染上了黯淡的铅红。自然的画笔勾画天空的笔触是何等完美,天空自一排排房屋起渐行渐远,一如韦切利奥在他的风景画中所作的一般!同时,这边出现一点绿中带青,那边出现一点青中带绿,都是自然这位大师中的大师的妙笔生花。经明暗相衬,自然让理应消融的事物消融,理应凸显的事物凸显,就连我这位知晓您的画笔乃是自然之异禀的馈赠的人,都不禁三番五次哀叹:哎,提香,您在哪里?

请相信我,倘若您曾画下我方才向您描述的一切,您将在世人心中激起当时冲击我心灵的惊叹之情。我的灵魂因注目于我向您描述的景象而感到满足,但这番奇迹却不比这不可思议的绘画上的色泽更经久不衰。

威尼斯,1544年5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典型的威尼斯问题。它展示了一种把威尼斯潟湖幻化为画作的感知方式。在16世纪的威尼斯,自然与绘画是两个交相辉映的概念:绘画乃“第二自然”,它用摹仿超越自然;自然在春风得意之际也摹仿着绘画。为了把自然感知为绘画,必须首先对之进行裁剪。在我引用的信件中,这道裁切是明确借助窗框完成的。在道路中或运河间,阿雷蒂诺或许从未产生过威尼斯的天空如同提香画作般的感受。这一感知(以及随之展开的艺格敷词)的先决条件是由窗户的边框奠定的。

本文摘编自《画作的诞生》第三章《边沿》

新书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

[罗]维克多·斯托伊奇塔 著

钱文逸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760-4515-4

2025年1月

内容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绘画当作艺术品的观念是一项相对晚近的发明。本书主要讲述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即可携带、经框裱的画作是何时在欧洲兴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场和艺术理论中逐步收获一种明确自主的审美标识,进而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的。作者讨论了“元绘画”的相关理念,揭示了画作中所隐含的丰富观念,在西欧艺术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中国读者

译者导言

第二版前言

序言

第一部分 惊诧之眼

第一章 墙洞

1.一分为二的图像:文本与外文本

2.委拉斯开兹的“酒馆静物画”和互文性阈限

第二章 静物的诞生之为互文过程

1.侧饰

2.边侧作为作品本身

第三章 边沿

1.壁龛

2.窗户

3.门

4.框

第二部分 珍奇之眼

第四章 集成(如何用旧图像制造新画作)

1.二分,内嵌,内置

2.顽抗的嫁接术:《小谷圣母像》的几重变体

3.集成与收藏:“珍奇室”中的“花圈圣母图”

第五章 转折点上的图像

1.白墙

2.圣礼与修辞

3.“图像”的终结与“艺术”的终结

第六章 互文性串联

1.目录/ 画作

2.图像墙

3.珍奇室绘画中的记忆术与遗略

4.修辞与收藏

5.艺术史与图像体系

第三部分 方法之眼

第七章 画作,地图,镜子

1.空白画布

2.画作

3.地图

4.镜子

第八章 画家的图像/ 绘画行为的图像

1.作者的图像

2.语境式自我投射

3.自画像

4.镜像与作者身份的内嵌

5.展示绘画行为

6.作为两难情境的诗性创制情境

第九章 反转的画作

1.画作/碎布

2.悖论

3.“无事生非”

参考书目

插图列表 /498

索引 /512

译后记 /529

作者&译者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维克多∙斯托伊奇塔(Victor I.Stoichita,1949—),出生于罗马尼亚,1990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瑞士弗里堡大学近代早期艺术史荣休教授。其研究将艺术史与图像人类学和媒介研究相结合,著有《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1993)、《西班牙黄金时期艺术中的灵视经验》(1995)、《影子简史》(1997)、《皮格马利翁效应》(2008)、《他者的图像:近代早期西方艺术中的非洲人、犹太人、穆斯林与吉普赛人》(2014年,卢浮宫年度讲座)、《福尔摩斯效应》(2015年)等,这些著作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2020年,他荣获汉堡阿比∙瓦尔堡基金会的马丁旺克奖章。他的自传体小说《遗忘布加勒斯特》荣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译者简介:

钱文逸,艺术史学者、译者。早年求学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艺术史与材料研究学士学位(2014年)和艺术史硕士学位(2015年),现为多伦多大学美术史系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近代早期欧洲的艺术实践、物质文化与工匠群体,也兼及对20世纪东亚与欧美之间思想互动和翻译政治的考察。她曾在休斯顿美术馆欧洲艺术部门参与协助策展,并在2016—2017年间供职于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策划组织了同年的年度讲座系列学术活动。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有中英文书评、论文和艺术批评多篇,并译有《空间的美术史》(中译英)和《中世纪感官文化史》(英译中)。

制作:黄杨圆

关注并设为星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