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4月17日报道 饶达今年已70岁,但他仍然保持着“朝九晚六”的上班习惯,甚至在每月发布汽车市场分析报告的前夜,伏案熬夜写作。

这么高龄还没有退休?不,事实上,这是饶达作为一个已退休的汽车人“再工作”的状态——最难得的是,这一不输于年轻人的状态,竟保持了10年。2003年,饶达就已从上海大众“实验调研室经理”一职退了下来,“因为放不下乘联会,通过上海大众返聘的形式,我再次回到工作岗位。”

饶达说,这两年,他有想过彻底退下来的想法,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去年,饶不再担任乘联会秘书长一职,但目前仍是乘联会的会长兼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市场营销研究分会主任。

对于自己一手创办并推动其成为今天“中国汽车市场行情的晴雨表”的乘联会,饶达说不能让它自己的手上黄了,“就算我答应,上海大众的领导也不会答应。”

而乘联会的诞生,源于饶达在上海大众工作期间一次德国的考察。他发现在德国,汽车企业与行业的信息交流很是顺畅,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协会”起到的桥梁和引导的作用很大。

于是,在1993年回国后,他向上海大众提出成立这样的民间组织,很快就得到了包括上海大众和主流汽车厂的赞同与支持,他也因此被大家推举为秘书长最适合的人选。

乘联会是个非盈利性的民间机构,这些年,在理事长单位上海大众及饶达的推动下,乘联会已经成为业内家喻户晓的权威机构和信息交流平台。除此之外,对于饶达来讲,乘联会为汽车行业培养输送了很多市场分析专才,“这些人中有很多后来都成为了车企一流的市场营销精英。”

“中国专门有一个市场调研的机构的汽车公司,上海大众是第一家。那时,国内很少有专门研究汽车市场的人。上海大众筹备的乘联会,其实为行业做了一好事,在某种程度上看是弥补了这一空缺。”

饶达认为,乘联会“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也是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侧面。

事实上,饶也是见证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不多的人之一。打从记事起就跟随他的父亲转辗各地,创建一汽,建设二汽,后又来到上海大众,从此定居上海。

饶的父亲是被誉为中国汽车之父的饶斌,回忆起父亲,饶达说,“上海汽车工业能够发展起来,与我父亲舍命支持的第一个轿车合资项目上海大众密不可分。”

“上海大众第一批试装的车型是桑塔纳,售价是3万元,而当时的上海牌轿车却要卖4.8万元,导致大家全去买桑塔纳了。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不是人人都可以买车,要找关系,批条子。不过后来,因为供不应求等原因,桑塔纳的价格飙到了十几万。”

“1991年,上海大众的产量还是3.5万辆,到了1993年,就干到了10万辆。”,饶达认为,正是上海人敢打敢拼甘愿吃苦的性格,造就了今年上海汽车的规模。“在能不能吃苦这点上,上海是绝对要超越其他城市的,所以它的工作效率高。”

曾经有人多次建议饶达把乘联会搬到北京,均被饶拒绝。饶达说,他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热爱上海“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的城市特质。

事实上,年近古稀的饶达,如今仍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正是贯彻了他作为一上海汽车人遵循“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行为准则。

饶达说他之所以这么热爱汽车,是因为父亲的关系,“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工作狂,他的事业心特别强,为了我国的汽车工业可以把命搭上。虽然他没有直接教导关于汽车的很多东西,但是他的一些工作的做法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所以也让我学到了我父亲的一些精神。”

饶达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而选择了汽车圈,而他的一对儿女,也受他的影响,同样没有“逃离”汽车圈,“儿子在上海大众,女儿嫁到了国外,不过她现在做的还是跟汽车相关的工作。”

在采访的最后,我邀请饶“一起吃个午饭”,被他婉拒,理由是要赶一个分析报告,“我很少跟别人出去吃饭,因为那样太浪费时间。我想,把多一点时间放在乘联会,放在工作上。”

“这些年,有很多关心我的人劝我不要这么搏命,但我觉得自己一停下,就好像突然失去了支柱,内心空空的。主要我的身体还行,主要我还能走,我就想着能像我的父亲一样,干到走不动为止,想着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再添一块砖一片瓦。”饶达说。

!

1、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人的话,你觉得这个人的性格应该是怎么样的?

饶达:是个特别要强的人。

2、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让你印象深刻或者刻骨铭心的一个地方是哪里?

饶达:那就是我干了二十多年的上海大众。

3、如果让你来设计一款属于自己的汽车,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饶达:最重要的一点是要100%的达到我国各项技术标准。

4、你最近听到的或看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观点或事件是什么?

饶达:“中国梦”,所有的人都希望今后更美好。

5、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进入汽车行业吗?

饶达:会。

6、你最想感谢或者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

我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