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报6月14日报道 6月初,瑞士信贷银行发布预测称,2015年之后,中国车市将10年零增长。相关报道一出,引发业内热议。我注意到,持反对看法的很多,表示赞同的人也不少。但我更想问,为何中国车市增长预期这个话题总是经久不衰、总能引发强烈关注和论战?我们到底在担忧什么?又该担忧什么?

按理说,关注明天、放眼未来是人之常情,放在中国汽车,这种关注却没有必要如此反反复复、纠缠不清。两个事关中国汽车发展趋势的基本面其实早已明确: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尽管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中国经济下一个10年保持增长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普遍共识。过去的经验表明,中国的GDP增长曲线与汽车市场增长曲线总是呈正相关态势。所以,无论是2015年还是未来10年,中国汽车继续增长的根本依托并不会丧失。

其次,从车市本身的发展阶段来看。尽管一二线市场趋近饱和,但三四线市场的开拓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伴随着中西部经济进一步崛起、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市场的发育将给中国汽车带来世界汽车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

必须强调,这两个基本面不是我个人的创见,它早已在很大范围内形成共识。但为什么对车市增长预期殚精竭虑的研判依然没有停止呢?我想,这或许是一种焦虑情绪——增长焦虑。拿瑞士信贷银行的预测来说,它忘记了基本面,陷入纯粹的技术分析,纠结于产能利用率出现下滑、节能环保压力增大、限行限购措施扩大这样一些具体矛盾上。加入讨论的人如果针对这些问题条分缕析,也会不自觉掉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当中,越辩论越觉得负面因素多,很难摆脱出来。

增长焦虑并不值得奇怪。最近几年,对于中国经济本身,国人也不无焦虑。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出口助推的模式似乎不行了?成本优势在逐步丧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低端还能徘徊多久?股市低迷、车市放缓、房市失调,不稳定因素似乎越来越多?然而,拨开这些迷雾,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的强烈意愿,看到14亿中国人中的大多数继续改善他们生活的迫切要求。所有这些困难和矛盾都显得不那么强大。

这种焦虑反应在汽车上,则体现为对过去所谓“黄金十年”的无比眷恋;对过去“低质低价”的发展模式既感到需要改变又找不到改变的方法;进而反复纠缠于车市的增长预期,研究指数、分析趋势,越研究、越分析越没信心也越焦虑。

其实,破解这种焦虑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创新,用发展去解决发展中的困惑和问题。

汽车工业尽管已经是一个成熟产业,但对中国汽车来说,创新的可能性还有很多:数字技术、互联网与汽车的结合正在展现无尽的可能,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与世界水平起点接近,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汽车向三四线去、向农村去,如何造出适应这些地方的又好又便宜的汽车也需要创新。长城汽车的魏建军说,汽车永远是朝阳产业,对中国汽车来说或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如此。

所以,纠结于车市的增长预期事实上是在浪费时间。无论车市涨与跌,对企业来讲只会此消彼长。谁更有创新力、谁做得更好就会正增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做的差的只会负增长,差距越拉越大。

最近一段时间,跨国公司在华产能布局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如果说2015年以后零增长,它们就不怕风险?我想,恐怕它们早已看清,无论是微增长还是零增长,中国汽车市场有足够的空间供我驰骋,我不去抢占就会成为别人的地盘。

作者:吴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