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报6月20日报道 6月中旬,本田中国联合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在京举办“媒体大会”,并发布“FUNTEC”技术口号。会上,本田郑重表态,将加速新技术、产品投放计划,并深化本地化研发。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去年发布的“中期计划”相比,除了发布“FUNTEC”口号,本田没说出什么新东西。但在我看,却并非如此。

首先,相比去年,本田更加突出了本地化研发的重要性;但更显著的变化是,与“中期计划”发布时竟无两个合资伙伴代表在场相比,此次的大会广本、东本中方一把手和主要领导悉数出席。毫无疑问,本田拿出了与两个合资伙伴积极联动的姿态。

这种变化从何而来?

首先,这是大势所趋。最近几年,推进本地化、发挥合资中方的创造力是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外双方合作关系进入新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从市场层面看,传统的简单引进成熟产品的方式,数量上难以保证、产品特性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特定口味;从合资关系的角度看,在联姻30年之后,合资企业的中方需要、也能够在产品研发这个核心和基础层面发挥作用。

最近几年,从上海大众的朗逸、新桑塔纳,上海通用的君越等畅销产品上,业界已经看到了合资企业推进本土化、发挥中方作用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而相比德、美企业,传统上更为保守的日系企业则显现出这方面的不足。去年,同为日系企业的丰田发布“云动计划”、引进本土高管、建立本地研发中心,已经开始在这方面积极动作,本田怎么会看不到这些?

当然,更不能忽略的是合资企业中方在背后的积极推动。早在去年8月,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就曾对我说,几年前广本就意识到,“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我们企业的增长速度,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在下降。在一些细分市场,没有适合的产品,除了雅阁,没有更多的产品支撑发展”。显然,姚一鸣的担忧反应的其实是本田在中国的战略弊病:产品线太单一又没有来自本地的研发支持。

这种弊病带来的结果是市场业绩的下滑。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国车市总体快速增长,5年间,总销量由940万翻番至1930万辆。更有德国大众在华销量从100万辆飞升至280万辆,实现3倍跃升。而与此相比,2008年本田两个合资企业销售47万辆,5年之后却仅提升至60万辆。对于这种反差,姚一鸣认为,由于日方对中国市场认识不足,使得企业事实上错过了中国汽车发展的高峰期。

据了解,为了扭转日方的认识,广汽本田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日方的态度开始变化。于是有了去年的“中期计划”,今年的“FUNTEC”战略。

当然,仅靠口头说服并不能让日方心悦诚服。姚一鸣在媒体大会介绍说,在中日双方合力打造凌派的过程中,为了让日方理解中国消费者眼中“大气”含义,广本中方带着日方看天安门、看故宫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凌派亮相之后,业界好评密集,更证明了中方的能力。我想,让本田做出加速本土化的决定,凌派起了相当的作用。

说到这里,有一个老话题不得不提:在合资企业,中方如何说服合作伙伴?怎么让对方改变认识?我想本田的变化再次表明,中方还是要靠能力说话。

作者:吴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