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报10月31日报道 10月18日,工信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的规定,将《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予以公告,特别公示期从2013年11月1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止。特别公示期间,不受理被特别公示企业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申报。被特别公示的企业经考核符合准入条件的,取消特别公示,恢复受理其新产品申报。特别公示期满后,未申请准入条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这批企业包括:吉林通田、哈尔滨客车厂、贵州客车制造厂、扬州新亚车辆、兰州宇通客车等48家汽车生产企业。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次起动汽车企业退出行业机制,结束了长期以来只进不出的局面。而对于工信部的此次举措,业内专家的观点却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对于一些虽有汽车生产资质,但却长期不生产产品的企业,就应该劝其退出,以利于节约相关资源,和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但也有专家认为,企业拿到生产资质后,其生死应该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政府部门,工信部此举是多此一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叶盛基

工信部的决定,是基于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现实做出的

作为汽车行业,企业的准入与退出是很正常的,这回工信部根据相关规定作出的决定,是我国汽车行业正常的退出机制运作的结果,无可厚非。

我知道,一些专家认为,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些企业的进入与退出,而不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拿了一些国外的例子来佐证,有他们的道理。但我觉得,从我们国家汽车产业的现实看,一些企业拿着生产资质而不生产,过了几年,它要恢复生产产品,国家相关部门还要从各方面重新进行检测,这对国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而且一个企业的厂房、生产线几年闲置不用,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生产出的东西能否合格,也成问题,所以,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信部作出这样的决定,既是合理的,也是对这些企业的一种有益提醒与鞭策,这也是基于我国目前汽车产业的现实现状作出的决定,所以谈论很多问题,我们不能脱离实际。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 赵英

退出一批企业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

按照我们现在的情况,汽车生产资质实际是一种行政资源,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握住这种资源,但不生产产品,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实际就是国家政府管控的结果,如果按照完全的市场机制,这些企业早就不存在了。之所以现在没有按照市场机制来决定它们的生死,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过渡期,从长期的政府管控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要有一个过渡期,所以这回工信部取消一批企业的产品申报资格,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取消这些企业的产品申报权,对于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也是有好处的。好多有资质但长期不生产汽车的企业,都是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之所以支持这些企业的存在,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引入外企进行合资,或者有机会重新上马汽车项目,这样对地方政府的政绩有好处,但对于我们国家现在鼓励汽车产业整合资源、兼并重组是不利的。有人问这些企业已经被取消产品申报资格了,还怎么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这其实就只涉及国有资产的评估和处理了,与它有没有申报资格就没关系了。

国泰君安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张欣

应该让市场决定这些企业的去留

工信部这回的做法,要我说是闲得无聊,多此一举,让大家看着,好像他们在做工作,进行产业方面的合理管理。但我要问,有这个必要吗?我认为,一个企业,即然通过了汽车产品的准入门槛,做不做产品就是它自己的事,它可以一年生产100万辆,也可以一年生产1辆,或者一辆也不生产,它的存活与否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审批,政府部门要管的是大方面,而不是一些细枝未节的事,比如,它生产的样车,各方面符合不符合国家标准,它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样车的一致性如何。因为它几年没有生产产品,就要求人家退出,没有道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管理存在问题。

在国外,一些超豪华品牌的企业,很多都是完全手工打造,一年的产量很低很有限,因为人家生产的少就不让人家再生产汽车了,有这样的道理吗?再比如我是一个很有钱的大老板,生产汽车的各方面条件都合格,但我一年就生产那么几辆,或者好几年不生产一辆,我根本不是靠卖车活着,你政府就取消了我的造车资格,这合适吗?要我说,一个企业,可以一年生产几辆汽车,也可以几年不生产,它一旦要再生产产品了,它的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它的企业能否存活,让市场来决定,如果,几年不生产产品,它想推出一个新产品,国家相关部门再进行检查就可以了,这才是把握住大方面、关键的方面。市场经济的决定权,主要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政府,政府不要管得太宽太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 徐向阳

短期看有必要,长期看应该由市场决定

我们国家有1300多家拥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但据我所知,很多都处于半停产,或完全停产状态,这应该说,很多企业就已经是被市场淘汰了,但还有一些企业,可能是由于前几年的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做了错误的决定,异地建厂,或者圈地。

现在工信部取消了48家企业的产品申报资格,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原来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这些企业进入了,又不生产产品,作为行业归口的管理部门工信部来说,在进行行业管理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一些行业数据统计,它是汽车生产企业,但它却不生产汽车,你说统计不统计它?另外,一些企业拥有汽车生产资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壳资源,可以进行倒卖,这种行为多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不好。

当然,从长远来看,一个企业是不是退出汽车行业,还是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美国就是由标准和市场来决定,如果你的产品符合标准,那你就可以生产汽车,你能不能在这个行业生产下去,让市场说了算,否则美国怎么会出现特斯拉呢?

我们国家的现状是由于汽车行业长期由国家管控的结果,政府管得太多,一时让政府放手不管,政府不太愿意,行业内的一些人也担心一旦放开,会出现混乱。其实,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的汽车市场已经是充分竞争了,政府随时可以放开,市场自然会进行调节。这样的话,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 杜芳慈:

僵尸企业一旦退出,再无可能恢复

这回工信部首批取消有产品申报资格的48家车企,我认为是好的,虽然对我国整个汽车产业的影响几乎为零,但它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有进就要有出,光进不出是不对的,这些企业多年产销为零,空占着资质,形同僵尸,理应取消它们的生产资质。如果这些企业长期不生产,或者让不具备资制的其他企业变相生产,长远来看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是不利的,而且对消费者也是不利的,它们偶尔生产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能好得了吗?

有人认为,这是属于行政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应该让市场决定这些企业的去留,像美国那样。我倒不这么认为,任何企业和市场都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当然美国的那种机制也没有错,但我们之前的进入门槛太低,按理说这些企业是都不应该让它们进来的。原来有些这样的企业拿到汽车的生产资质,最后一卖,得一笔钱,现在给它们取消资质,让它们不能再利用壳资源获利了,这是好事,可打击一些人的投机行为。

虽然工信部给了这些企业两年的整改考核机会,但我觉得,这些企业早已名存实亡,多年没有产品生产了,一经工信部取消产品申报,即便有两年恢复时间,到时也不可能考核合格,恢复申报了。

作者: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