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新闻2月21日报道 上月吉利汽车公司的销量下降了47%,相对于行业整体7%的增幅,这一降幅过于陡峭。

那么,关心吉利的人是否需要为之担心呢?

不,相反,这是吉利管理层对其业务的根本问题加以纠正的信号。

这一问题即公司的多品牌战略。

吉利1997年才开始生产汽车,在创始人兼董事长李书福的带领下,公司通过向农村和小城市销售廉价汽车在前十年间取得了快速增长。

财富的增长使李书福信心大增,急于扩大销量。

在2009年的上海车展上,公司宣布将停止将吉利作为轿车品牌使用,而是将它作为集团公司的名称。同时,公司引入了三大新品牌:帝豪、全球鹰和英伦。

这三大品牌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帝豪面向商务人士,全球鹰面向年轻消费者,英伦则定位为家庭用车。

李书福希望借多品牌策略大幅提升吉利的销量,但他错了。

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吉利没有技术或产品开发资源来支撑多个品牌,这三个品牌也消耗了公司的销售和市场资源。

这三个品牌挤压了相互的销量,吉利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丢失。去年,中国轻型车销量增长了16%,但吉利的总销量仅增长14%,为55万辆。

吉利的多品牌策略也给公司的经销商增加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缺乏强劲的品牌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年吉利经销商的平均库存达到90天,而全行业大约为45天。

中国其它汽车制造商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比亚迪公司建立了过于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奇瑞汽车公司和长城汽车公司则推出了过多的品牌。

但这些公司已经解决了各自的问题,比亚迪于2011年缩减了经销商网络,长城汽车也在一年后取消了轿车品牌,同样,奇瑞也于去年用奇瑞代替了原先的四大品牌。

较难理解的是吉利为什么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不要紧 -- -- 晚解决总比不解决好。

上周吉利称销量下滑的部分原因是"正在改组销售和营销体系。"

公司没有说明改组的详情,但吉利的经理人向中国媒体透露公司考虑放弃英伦品牌。

要裁撤品牌,吉利将不得不关闭部分经销店,因而近期销量会继续下挫,但如果吉利想把业务纠正到正确的轨道上,就必须承受这种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