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汽车2月27日报道 年初,关于观致3的大量批评让许多人觉得很没信心。其实就观致本身而言,在刚开始的时候遭遇这样的尴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诚如文章所言,影响观致市场表现的因素在于产品、市场与渠道。

在产品方面,作为第一个获得欧洲五星级评价的中国产汽车产品,也是新规则实施之后极少数获得欧洲五星级安全评级的产品,观致3本身应该说是一款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用合资车的思路去定义合资车的价格,本身似乎没什么不对的。

况且观致已经在国内有了一段时间的铺垫,只是还需要更加强大的广宣策略与时间积累。作为观致的前车之鉴,上汽发布的荣威品牌当年也被很多业内人士不看好,加入仅凭一款荣威750去强调英伦品味的话,本身也显得内容单薄。但是以荣威750为开端,从荣威550开始,经过数年时间的不懈努力,荣威逐渐扭亏为盈。而后荣威350、荣威W5和荣威950相继加入,使其羽翼丰满,成就了罗孚品牌的中国佳话。

只是和荣威不一样的是,观致汽车的卖点并不是所谓的英伦品味。它是业界唯一一个最大限度实现技术外包的汽车制造商,无论技术还是管理层面都充分的借助“外脑”,并且有后者组成独立的股东层面管理团队来决定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海外出口等具体计划。这种模式迄今还没有人尝试,更没有成功先例。

因此,体现在观致3身上的要素不仅仅是来自奇瑞、麦格纳斯太尔、美国天合、大陆马牌、博世、格特拉克、微软和Iconmobile等全球领先的供应商成分,也包括曾在大众汽车担任北美地区负责人的石清仁和前宝马MINI设计总监何歌特,以及来自通用、萨博和捷豹路虎的多位高管团队阵容。所以不难理解,德国人会吃酸醋,当观致的安全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大众汽车试图用法律途径阻挠观致的欧洲步伐。

可以说,登陆欧洲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转机。但无论欧洲市场还是中国市场都需要有相应的渠道支持。这是任何一个新品牌都会面临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连新兴市场的知名品牌也同样如此。

拿大众来说吧,大众应该是非常知名也非常让人认同的企业了。它旗下的西亚特品牌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车型进入中国。但是当这个品牌真正进入中国的这两年里也才拓展出11家销售和服务公司,再加上授权服务网点,统供才22家,是不是很寒碜?那么西亚特是一个失败了的品牌吗?目前很难说。

从西亚特到观致,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也同时考验着它的商务政策。如果商务政策很好而大量铺设网络的话,观致汽车就会因为管理问题而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反之如果谨慎而为的话,虽然会损失一些销量,倒也能反过来考验经销商的水准。对经销商而言,网点数量并不是关键部分,只要单店利润上去了,他们就会跟着上。在这个节骨眼上,观致倒是很有必要多下工夫。

总之,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观致已经具备了实现成功的基本要素。只是从目前来看,筚路蓝缕是一个很必须得过程。只有足够耐心的去下好这盘棋,并且经得起批评和时间检验的话,观致品牌就有成功的希望。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业界应该多一些耐心才是。

作者: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