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汽车人4月14日报道 3月份,自主品牌市场依旧难挽颓势,而自主乘用车品牌已经连续下滑了7个月。什么原因导致自主乘用车品牌节节败退?是自身实力太弱还是竞争对手太凶猛?没有政策庇佑,自主品牌乘用车难道真的会一蹶不振?要解决自主发展难题,首先需要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把脉自主品牌现状,在自主乘用车品牌面前,确实有很多“绊脚石”阻碍其发展。

自缚:难以走出的恶性循环

自主品牌销量下滑,不是说自主品牌比过去做得差,而是消费升级了,买入门级产品的人少了。谁让自主品牌汽车目前都处在入门级区间呢。

业内专家钟师分析指出,目前国内车企研发自主产品的投资能力暂时不成问题,最困难的是如何把产品更多地卖出去,也就是说,销售服务渠道建设是最困扰车企的拦路虎。

由于自主品牌产品普遍存在溢价能力不强的问题,几乎都是各细分市场中的价格“垫脚石”,导致车企的盈利能力差,必然就难以给予经销商投资者较好的商务政策,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率看跌,严重影响了社会投资者与车企在经销服务网络建设上的合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网络渠道难扩,反过来又掣肘了车企的产销量和盈利能力。如此“恶性循环”,变成制约车企发展的市场瓶颈之一。

长期以来,自主品牌经销商投资回报率过低,车企在选择经销商时面临着现实的选择瓶颈,实力强的经销商追求投资回报较高的合资品牌或进口品牌,这样自主品牌只得选择二线、三线的经销商,使得服务品质难上一流,服务投入的不足又反作用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认知和感受,难以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去弥补产品上的不足,这是造成自主品牌“溢价”能力和“口碑”赞誉度较低的因素之一。

他缚:市场倒逼其成长

除了自身品牌束缚外,很多外在因素也在挤压和鞭笞着自主品牌。

近期围绕自主品牌生死讨论的话题,很多是由一二线城市越演越烈的限行限购挑起的。有客观数据作证,北上广三个城市限购政策实施后,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降幅接近50%。限购政策的实施,使得消费者更加趋向于购买大尺寸车、大排量车、高价车和进口车,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市场占有率大大下降。

限购政策使购车者放弃低价品牌,尤其是国内本土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依然以生产销售低成本汽车为主。所以,现实环境逼迫着自主品牌迁往三四线城市,销量下滑不说,在三四线城市,自主品牌也没有摆脱合资品牌低价围堵的困扰,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也在加快渠道下沉的速度。

与限行限购相呼应的是,自2011年开始,国家对自主乘用车的扶持力度在减少,先是取消车购税减免、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然后,在雾霾和交通压力下,限购政策风靡一二线城市。最后,公车改革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虽然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用车仍将继续采购,而且采购范围明确圈定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但是,政府摆出的态度已经够明确:让自主品牌在市场化体制下快速成长起来。

品牌建设无捷径,自主品牌越早从政策依赖的惯性思维中醒悟过来,及早摈弃走捷径的浮躁念头,越能尽快走到夯实基础、勤练内功的正确道路上来。自主品牌缺的不是扶持政策,更不是取巧的捷径,而是真正在市场上大浪淘沙的历练。

作者: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