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7月28日报道

汽车行业反垄断系列话题约稿

本期作者——资深汽车行业评论员、网易汽车特约评论员 张志勇

7月25日,捷豹路虎中国发布公告,宣布对旗下3款车型厂商指导价格进行调整,平均每款车型下调20万。其中包括路虎揽胜加长版5.0 V8,路虎揽胜运动版5.0 V8以及捷豹F-TYPE敞篷版全系车型。价格下调时间从2014年8月1日正式启动。

捷豹路虎这次降价行动引发媒体的普遍关注,并非这次降价幅度有多么大,也不是这次降价涉及到的车型有多么广。最重要的是,捷豹路虎这次降价行动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动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的背景下实施,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有媒体披露,早在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对汽车产业开始了反垄断调查。不过,反垄断调查长期以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许多跨国公司的高层经常表示它们公司不存在垄断行为,甚至声称高价代表品牌的高端化,降价反而影响到了品牌形象。

这其实是一种对于市场消费者的误导,更是一种对自己获得超额利润的辩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够戳破这个谎言。某些跨国公司为什么会对非中国标准的进口车愤怒不已,并声称要拒绝给予正常的售后服务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非中国标准的进口车销售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到了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公司的市场利益。

那为什么这些非中国标准的进口车会进口得越来越多呢?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这些汽车产品的价格相比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总经销商的渠道进口的同级别产品要低,甚至有些产品要低上许多。

跨国公司抵制这些非中国标准的进口车进入到中国市场,就是希望能够维持自己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超额垄断利润。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行为遍地都是。比如进口车市场的价格高企,使得产品利润率高的吓人。而整车生产企业对于经销商更是勒紧控制的垄断的绳索,比如生产企业规定经销商的产品价格,规定经销商的配件进口渠道,规定经销商的售后服务标准等等。经销商在汽车市场中毫无自主经营权利,汽车市场欠缺市场竞争的气氛。而消费者成为这一切垄断的受害者。

如果说2014年之前,人们对于汽车产业中存在的垄断行为还更多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话,那么2014年中国汽车维修协会与保险协会公布的零整比数据,坐实了生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

而此时,中国对于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无论是商务部,还是发改委,反垄断调查正在进行时。而处罚的大棒已经在高高举起,即将落下。

为此,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政策的施压下,逐渐调整自己的产品价格策略以及售后服务标准。捷豹路虎之前,德国奔驰中国宣布在售后市场调低售后服务价格,正是跨国公司作出反应的领先者。而这一切可能是因为奔驰的产品的零整比数据最高。

无疑,捷豹路虎此次调整价格必然有着政策的背景因素。

但是,消费者以及跨国公司,包括媒体都在关注这样一件事:汽车产业的垄断到底会起到什么效果?

2007年,当中国开始推出《反垄断法》的时候,许多人都抱有一种很高的期待。然而,汽车行业的垄断行为至今仍然严重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政策与法律固然重要,但是执行同样重要。执行力是临门一脚的功夫。中国许多法律政策对于垄断行为并不是没有相应的规范,为什么市场垄断难以消除?执行不力是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此次反垄断调查的最终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变化,还需要看反垄断调查的具体结果,特别是要看针对反垄断行为,政策与监督部门如何落实处罚。

当然,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放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跨国公司调整自己的产品价格是一种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而且从长期来看,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移转,才是市场垄断真正破除的关键。

作者:特约评论员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