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汽车5月6日综合报道 “互联网+”自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后,引发了全社会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探究“互联网+”的实质,可以发现其仍然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互联网+’给产业带来的变革将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新技术、新业态,而且技术以及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会明显加快,一些产业的格局会发生频繁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面也会更加模糊。创新会更多的发生在产业交叉和融合的领域,发生在传统产业最落后、最容易被突破的环节或痛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副所长张永伟在《“互联网+”的发展及带来的政策启示》一文中对“互联网+”带来的新现象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互联网+汽车”是互联网与实体领域特别是制造业形成融合最吸引人、也有可能是最有变革潜力的领域,这个领域正发生的变革,以及其在变革中遇到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推动“互联网+”很有借鉴意义。

首先,“互联网+汽车”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格局。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基于信息服务应用为主而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技术应用。基于信息服务应用为主而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技术应用,如汽车的销售、维护;汽车保险;智能交通;汽车租赁;汽车交易;油电服务;搭载互联网的驾驶员在车上的娱乐与商业、商务活动以及远程的智能控制。这些都会带来诸多的商业生态。这是目前“互联网+汽车”最活跃的领域,创新势头会更加强劲。

以安全和能效提升为主而形成的车联网产业链和关键性技术应用。如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应用,产业化的时间很可能大大提前;车与路、车与车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连接,以及会带来诸多领域颠覆性的变革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如高速交通安全与管理;市内道路出行的优化与交通疏导;满足高通量、高速度、低成本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汽车生产环节的变革。从国内企业来看,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好于其他一些制造业,后者很多还只是2.0甚至更低的水平,自动化程度还很低,智能化也更只是初级阶段。汽车企业也有不同,国外公司包括其在国内的合资厂,智能化水平多高于国内汽车公司和国内合资企业的自主生产厂。

其次,“互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及基于这些大数据产生的应用。“互联网+汽车”产生的诸多创新、服务和商业变革,都要基于有数据可分析。有哪些数据呢?每辆车的数据,现有每辆车都有一个VIN码,更多信息分散于交管部门、整车厂、保险公司手中,车的位置信息,驾者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包括停车位信息、充电信息、加油站等。这些分散、碎片化的信息,只有具备可读性、可共享,真正有极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业和产业变革才会发生。因此,政府如何为这些数据的收集、保护、分享、应用创造更成熟的环境,是亟需研究的问题。

第三,“互联网+”的层次性及推进“互联网+”的思路。“互联网+”有三个层次,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单一行业+互联网,系统+互联网。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系统变革在塔尖,发生的时间慢,但影响巨大。这个系统变革就是跨行业的融合、对接、渗透。

“互联网+汽车”的可预见的高端境界是车与车、车与路的联网。这是最难的,技术不是障碍,难在体制。这涉及通信、汽车、道路、交通管理四个目前相对独立的领域。从当前的情况看,各个领域都在研究和推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对策。

第四,“互联网+”时代的行业管理要变革。“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基于审批、不联网时代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汽车领域,汽车生产方式会改变,过去大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和汽车电动化转型时代,就必然会发生改变,汽车可能更多是模块化生产,他不需要建立庞大的流水线,维修也更加分散式和社会化。另外,市场准入的改革也要提速,谁更有资格来设计和生产这样的汽车,需要加以重新定位。交通方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协调、统一调度、预定路线、区域管理、全国交通大联网的格局可能出现。用车方式也会改变,自动驾驶会使个人驾车出行的方式转换成网络租车出行的方式,私家车被“共用车”取代。“互联网+”所要求的是多元的市场主体,同时也要求管理方式的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