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8月28日报道 近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决定已经于2015年7月23日正式审核通过,并且该决定已经与2015年8月8日起正式实施。此外近日有媒体报道,《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也有望在9月正式发布,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两项新规将意味着在制度和规范上打破目前国内汽车维修行业被整车厂、授权经销商高度的垄断的局面,消费者长期面临着高额维修保养费用的垄断局面也将出现改变。汽车售后维修是每一个用车的消费者都要面对的领域,今天我们给大家分析分析两项新规的修改和即将颁发,将会对消费者、经销商产生哪些影响。

打破传统的渠道垄断

目前在国内,授权的4S店凭借着厂家的高度垄断,基本上把持了原厂配件和零部件的资源,并且加上厂家政策的宣传,4S店维修渠道成为了大家普遍认可的正规渠道,而非4S店渠道因为拿不到厂家的授权,因此也很难正式的获得原厂零部件的售卖,基本上的服务对象都是已经过了质保期的车辆,这也让不少连锁维修品牌基本上都还处于“路边摊”的市场格局之下。

在新规之下,国家将要促进汽车配件的流通渠道开放,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或提供独立的售后配件(与原厂零部件工艺、技术相同,只是拥有独立品牌,摆脱厂家控制),并且厂家授权的配件企业(代工厂)和维修企业(4S店)向非授权企业和个人售卖原厂部件,也就是说原厂部件不再是厂商渠道独立销售和控制。

非授权售后服务不脱保

汽车质保一方面是厂家向用户提供的质量保证,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为了厂家、4S店垄断的重要原因,消费者购买车辆想要享受质保就必须在质保期内前往授权的售后服务中心接受服务,一旦使用了非原厂部件或接受非授权的售后服务,整车也将告别厂家的质保服务。

新规规定了托修方(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维修经营者维修,除了厂家履行缺陷产品召回、三包责任(换车、退车、免费维修)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指定维修经营者。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自由的选择维修保养的场所,不再仅仅是接受4S店提供的服务。

非原厂零部件可以进入授权渠道

目前任何车型的原厂零部件和配件都在厂家的垄断和控制中,授权经销商必须要从厂商的售后渠道进行零部件的采购,甚至零部件的库存也由厂家来管控,这也是造成目前4S店售后价格高、透明度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家的垄断也让国内大部分车型的零整比高于国际的通用标准,消费者为此需要支付高昂的售后服务费用。

改革后,托修方、维修经营者都可以使用同质配件来维修车辆,同质配件就是,产品质量等同或者高于装车零部件标准要求,且具有良好装车性能的配件,这样也就使得目前不少给厂家配套的零部件厂商可以自行给维修经营者(包括4S店)供应零部件,并且如果价格比原厂零部件便宜,4S店则不必非从原厂渠道进货。

厂家有责任公开维修技术

目前车型的维修技术手册都属于保密的阶段,非正规授权渠道的经销商一般都没有厂家印发的维修技术手册,厂家通过技术上的垄断直接限制了非授权渠道维修经营者的公平竞争,也限制了汽车维修行业整体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

新规中明确规定了厂家在新车型投放市场后六个月内,有义务有义务向社会公布其维修技术信息和工时定额,从而让即便是普通的社会修理厂也有办法获得跟授权经销商一样的维修水平,提供同样的服务,保证授权与非授权渠道在售后服务中的竞争关系,最终实现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实惠的服务。

总结:

机动车维修规定的改革只是汽车行业整体破除垄断的开始,随着反垄断的深入,饱受诟病的汽车流通、销售环节的反垄断新规也将会陆续出台,不过规定的出台虽然有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不过是否能落在实处,得到持续且有力的实施仍旧有待观察,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新规的实施只是看到了可以获得更加实惠服务的条件,消费者在日常车辆的维修、保养中还是要多留意,以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