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汽车综合8月28日报道 近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了《导航谜题》专题报道,节目以消费者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导航为线索,随机选取市场上的20款导航产品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比对试验,测试结果令人堪忧。抛开具体品牌具体产品不谈,这次报道折射出的是现阶段车载导航市场的痛苦与无奈,为了车载导航行业乃至汽车后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质量认证将发挥积极作用。

车载导航的漏电流与城市的下水道

报道中消费者安装了导航的车辆,在放置几天后无法启动,更换电瓶后,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经汽车4S店检查,原来是导航的静态消耗电流(漏电流)过大造成的。另外,节目中提到的电磁兼容超标问题,作为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也是无从判断,这就如同城市的下水道,在特定天气条件才暴露出问题,原本是为了出行方便而加装的导航,却成了行车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央视的报道确实是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呼吁行业加强自律,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监督。

导航行业的痛苦与无奈:品牌缺失、低质低价竞争

报道的比对试验中,在外观与标识的检查中,被测样品几乎全军覆没,有些产品的外观及包装上,甚至连制造商名称,产品型号规格都没有,可以说是“三无产品”。究其原因,也许是导航厂家缺少些底气,在车载导航的传统销售渠道汽车4S店,导航厂家没有定价权,不能与消费者建立直接接触。消费者对于导航的品牌也缺乏认知,在电商平台,价格往往成为消费者选购的决定性因素,导航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如何降低成本,像滤波器等电磁兼容元器件,如果省去,消费者选购时也一般不会察觉,却为日后使用中的行车安全带来隐患。汽车后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竞争日益激烈,导航厂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从标准、检测到认证:不断深化质量服务

车载电子属于交叉领域,其中车载导航作为一个细分产品,暂时没有考核全面的国家标准,这为企业生产、市场监督和消费者选购带来了困扰。为此,中国汽车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简称CFAI)组织会员企业共同编制了《车载导航影音系统技术规范》(SQL/CFAI001-2014),以联盟标准的形式对外发布,并表达了以此为依据开展第三方认证的愿望。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从市场需求出发,将联盟标准转化为认证技术规范(编号CQC1603-2015),通过国家认监委备案后开展认证业务。在今年3月发布之初,就有十余款产品通过认证,说明了该规范具有较高的行业接受度和引领作用。

报道中的比对试验,也是以CQC1603-2015为主要依据进行,结果显示许多产品指标并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其中有些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时,还摆着一份检测报告的封面。作为抽查,检测报告是客观的评价结果,但是如果作为产品质量的证明,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检测只对被测样品负责,检测结果并不能代表同款产品,另外就是检测依据可以是国家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甚至仅选取标准中的部分条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认证是检测的升级版,认证作为国际通用的第三方合格评定方式,弥补了检测的不足,依据统一规范进行测试,依据统一规则进行评价,并增加工厂检查环节,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认证结果的有效性。通过认证的产品可以加贴统一的认证标志,表明产品达到了一定的质量水平。

认证证书不是终点,获证产品须接受市场监督

认证证书不是一张荣誉证书,认证是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产品结构和关键件变化时是否及时申请报备,是否定期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都将影响证书状态的保持。另外,认证证书上的内容作为公开信息,可以在认证机构的网站进行查询,须接受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和媒体的共同关注与监督。

获证企业信守质量诺言,认证机构严格把关,再加上外部的监督,将促进车载导航、乃至整个汽车后市场的品质提升,加贴在获证产品上的认证标志将成为一枚“质量勋章”,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价值与信心。

(作者:张平 就职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作者: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