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月8日报道 在北美汽车展览之前,许多汽车企业也不失时机地参加了国际电子消费展(CES)。特别是,一些跨国企业多是展出一新科技与未来制造为主的技术,这就使得电子科技展示越来越像是汽车的专业展会。其中,既有跨国企业的未来设计、也有国内企业的超前展品,可谓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新概念聚会。在这一展示过程中,人们不仅会看到玲琅满目的跨界创新产品、也能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设计,总之,举凡能够想得到的新科技,都一个股脑的端出来亮相。

可以说,企业能够紧追国际时尚、能够不断造出来新的产品,自然是市场所期待的。但由于传统制造与新能源制造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清的情况下,又不断的推出来智能汽车以及更新的产品,这不能不说有些好高骛远。具体到已经出现的IT业制造的新汽车,其影响力正在不断的爆棚。如果说,仅从宣传IT造车的角度上看,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推广作用;而从具体实际制造与消费的层面上看,又与现实有着不小的距离。像谷歌的智能汽车产品已经路试过多次,但还是给人一种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这确实有些让消费者不知所措。就其原因就在于,汽车改变的推动力,只有在客观环境与消费心理同时发生转变的情况下,才能够合理地推进新车型与新技术。否则,再光怪陆离的产品,也仅仅只具有参照性质或者仅仅是摆设而已。

就拿IT企业推出的智能汽车来说,无人驾驶很显然已经是他们突破的成型产品。如果细想起来,无人驾驶已在N多年前,就曾经做过成功的测试。就连国内的一汽集团,也曾经在高速路上成功地进行了转播状态下的无人驾驶试验。所以说,智能汽车,如果仅仅是以无人驾驶从甲地到乙地的话,那么自然难以称得上是怎样的高科技了。至于向国际企业纷纷亮出无人驾驶与智能汽车,很显然只是IT业进军汽车制造的切入点而已。充其量,只能是过去一直用于军事目的的产品民用罢了!如果,新的智能汽车,仅仅是将老掉牙的技术搬出来,就冠以新科技明目,显然是忽悠消费者的一种做法。更何况,智能汽车在一定环境状况下,又难以真正达到人脑所起的的作用,这无疑也会使所谓的智能缩水不少。所以,仅仅是为了智能而智能的话,还不如将现有的制造科技升级更有益。

作为智能汽车来说,谷歌的新车型的路试,已经开启了进入新消费阶段的大幕。在企业多次试验中,竟然出现过不少次的主被动碰撞!尽管,企业解释说,这些往往都是突发事件所造成。换句话说,是其他消费者看到谷歌的试验品,有的就会以猎奇的心态加以碰撞,从而检验无人驾驶车辆的防危险能力……。这样的做法,虽然让人哭笑不得、但也明显地反映了这款智能汽车的躲避危险能力的不足。这是因为,作为智能型的无人驾驶车辆,尽管遇到有意的冲撞,也应该具有这预防措施与应对办法,否则,一旦消费者真正做到车上,岂不是成了被无意识攻击的标靶!所以,这只能说明,新型的智能汽车,尽管可以在认路以及自动驾驶等方面,有了很人性化的保障,但仅从抗危险能力的薄弱来讲,显然是并不符合人们的需求与期待的。看来,如果这个问题不能短时间内解决,所谓的新智能汽车,也仅仅处在实验室阶段而已。

对于国内汽车市场,很显然智能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到企业的战略发展之中。这固然是与企业要紧跟国际制造潮流的想法不无关系的,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国内汽车市场离智能汽车的距离不仅没有拉近、反而更远了。按理说,在美国市场,这样遵守交通规则状况较好的国度,都会出现主动碰撞谷歌验证车的行为,那么,在国内汽车市场,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岂不是会闹翻了天!更何况,在一些地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极其淡薄,这就更加大了智能汽车与国内市场的距离。所以,企业推智能汽车,只能证明企业的技术能力,而对于市场的诱惑力、显然是丝毫不具备的。

由此就不难看出,国内汽车市场的认识与消费智能汽车,仍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而这样的距离,恰恰也反映了国内在整体交通发展上的参差不齐以及相应制度的不够完善,所以,这就进一步需要提示国内市场,要想更好的紧跟国际消费潮流,绝不是简单的市场火爆所能够决定的,而是需要在多方面不断的发展才成。如果看一看国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问题,很明显,滞后问题往往都发生在保障设施与消费意识层面,这就不难看出,国内发展新制造,存在着整体上的不足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新制造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在汽车科技上紧跟潮流,更应该在设施的保障、相应的制度建设以及消费意识和消费素质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成,这才是真正使智能汽车离国内市场越来越近的关键。否则,哪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问题,都只能会让智能汽车远离国内市场……。

(本文系供网易汽车独家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