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方叫车平台遇冷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6月20日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20个城市上线了地方性叫车平台,它们的共同点是官方色彩浓厚——政府搭台,出租企业唱戏,天生具备“合法性”;号称不动用财政资金,但国资成为主力军,投入不菲。而就市场反响来看,多数地方投入都如泥牛入海。近20个城市的地方性叫车平台中,半数已处停滞状态。(6月18日央广网)

相较于市场化专车,这些口含“金钥匙”,有着官方色彩的地方叫车平台尽管有着政策和政府资源的加持,但并不能弥补其先天性的缺陷。一来,其市场空间和地域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显著地降低了其使用效率,从而影响了用户的认同度。正如有知情人士指出的,原则上每个市民出行只需要一到两个app,一个主用的一个备用的,只有让全国用户流动起来才能盈利;其次,在官方叫车平台推出前,市场化专车已经趋于成熟,并具备很强的用户基数。“虎口夺食”的成功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政府投资和国资背景也带来了体制、机制上的局限性,比如在融资、市场开发等诸多方面,地方叫车平台很难与市场专车进行抗衡。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地方叫车平台的出现的确含有某种“试错”的成分。一来,它背负着传统出租车公司寻求转型的使命;二来,它也间接展示了地方政府对于网络专车、叫车平台这一发展方向的认可。只是在到底怎样才是最好的“支持”方式上,出现了认知和行动上的分野。很显然,公共部门自己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来上马叫车平台,不仅缺乏应有的经营基础与经验,容易造成浪费,也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多有悖逆。

就此而言,地方叫车平台的遇冷或许未尝不是好事。首先,它再次让各方见识了市场的力量。很多领域并非说政府想投资就能成,不相信市场的规律,不尊重市场的常识,注定只能失败;其次,它以现实教训说明,政府部门既然承认了专车发展的方向,就应该更多的相信市场,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优化监管上来,若还想“裁判、运动员”一把抓,只能事与愿违;再者,透过此事,政府部门应该更清晰认识到,自身合理行为边界到底在哪,以及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多么重要。

而当前需要追问的是,官方色彩浓厚的项目的如此大面积泥牛入海,到底谁来承担决策上的责任?又是否应给公众一个周全的答复?

作者: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