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3月30日报道 上周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所发生的Uber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相撞并致死的事故,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有消息称,Uber自动驾驶事故原因或许是因为当时激光雷达处于关闭状态。亦有声音称,主要是在车辆的决策和执行环节出了问题。为此网易汽车也特地咨询了高德汽车高精度地图产品总监谷小丰。从从业人员的角度看待Uber事故,也探讨了法规完善在自动驾驶技术进阶路上的积极作用。

Uber硬件配置:1个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2个毫米波雷达

按照此前公开资料显示,Uber改装的这辆自动驾驶车辆包括1个64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包括短距和长距)、两个前置雷达(毫米波)、多个超声波传感器。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所采集到的信息都会输入给自动驾驶汽车的中央计算机。可实现360度视野的范围覆盖,生成实时的图像数据。

并且,事故发生时视频内看到并非雨天等恶劣天气,这对于这套设备而言并不是复杂场景,排除极端环境因素外,这套传感器出现零识别的概率很低。

激光雷达处于关闭状态?传感设备关闭/失效不太现实

对于激光雷达处于关闭状态这种说法,众所周知,不同的传感器适应的工况也不同关闭任何一个传感器是非常不明智的。

谷小丰认为,从感知层面来说,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应该是已经探测到了行人,“在正常供电的情况下,车上的传感器应该全部都工作。激光雷达、摄像头、雷达这三种东西同时失灵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除非你电源断掉了。电源也不应该是一路电源。所以从感知的角度来讲,应该是能感知到的。”

谷小丰称,关键看系统是否使用以及怎么使用感知到的信息了。Uber安装XC90上的系统包括一个激光雷达——安装在车顶的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仅仅依靠这个激光雷达,只会紧挨着车身的几米内盲区,也不应该Elaine Herzberg穿越3车道信步走来之后一直都没有看到她。Velodyne事故后的声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Uber自动驾驶事故电话采访-谷小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Uber自动驾驶事故电话采访-谷小丰

算法决策出了问题?看起来更像是软件故障

在硬件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有可能是车辆的自动驾驶软件出现了问题软件是否利用了感知的结果,是否正确生成了外部环境模型,车辆是否依据环境模型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判断规划,刹车转向系统是否依据决策正确执行?这几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自动驾驶“大脑”能成功的预测避让行人Uber虽然在近几个月疯狂积累了百万公里以上的测试数据,但显然很遗憾面对一个寻常的突发情况并未做出正确的动作

对此,谷小丰认为,“总体看起来感觉像它的决策系统或者控制系统出现问题。该女子穿过两条车道走到车子面前,理论上是应该感知到了,但车完全没有转向,也完全没有减速。如果人类驾驶员,没有任何动作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虽然行人违章,我认为它(Uber)是有责任的,而且是有很大的责任。

另外,谷小丰认为,Uber在自动驾驶技术测试方面的成熟度不足“Waymo每行驶近5600英里才需要人为干预一次。这是Uber目前还做不到的。”据《纽约时报》掌握的最新数据,Uber无人驾驶汽车每行驶13英里就需要进行人工干预一次。甚至部分外媒在采访Uber测试员的时候得到的信息是不足一英里就需要人工干预一次。

应有更高层的法规和公平的“尺子”

本周一(3月26日),一直被视为自动驾驶的“天堂”的亚利桑那州也宣布暂停了Uber在该州的自动驾驶测试资格。

而在一年以前,2016年为了迎接Uber进入亚利桑那州,州长Ducey热情表态“我就是想让你们知道,亚利桑那州非常欢迎Uber。”彼时,亚利桑那州政府甚至还嘲讽过加州对于自动驾驶测试的谨慎态度,“加州在创新和变革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官僚主义及监管措施。”

如此一冷一热的态度转变,也正是人们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切身感受。我们不禁疑惑到底能够承受自动驾驶带来多大的风险?政策层面又该如何迎接这项新生事物?

目前,我国也推出了关于自动驾驶的相关法规。2017年12月,北京市率先制定发布了《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两个指导性文件。2018年2月,上海也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3月,重庆发布《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谷小丰认为,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政策的松紧程度确实难以拿捏,“说要鼓励,那有可能太过自信而出事。控制的太死,大家都不敢玩了。”

谷小丰表示,在地方有地方自己法规的前提下,应该有一部更高等级的法规,例如交通部也参与进来,推出最顶层、权威的法律框架,无论从产业发展还是安全角度来说都更有利于实现技术市场化。

其次还应该有一把公平的“尺子”,比如有一个权威的部门(例如工信部),协调社会资源组建一个公平、公开的评定体系,对于参与自动驾驶测试的众多且良莠不齐的企业展开测评,确保在技术安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公共道路测试。

国外政府部门也认识到了立法的严峻性。此次Uber事件发生后,曾经一度倡导通过立法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尽快落地的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的国会议员约翰·褚勒表示,“国会应该行动起来加强立法,指导汽车制造商们制定安全要求,并增加政府部门技术专家的数量。”

“大跃进”不可取 企业应稳中求进

此次Uber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深入思考。在一项新技术从萌芽到走入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社会不能接受的不是机器的失误,而是不能接受本可以避免的失误。

当前,各企业推出的自动驾驶“宏伟”计划日益激进,自动驾驶市场化也拉开了一场“大跃进”。从原先有企业提出将在2025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到提出2021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甚至再到2019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激进地推高度自动驾驶,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违背了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类Uber型自动驾驶事故的发生,也可能会大幅打击甚至扼杀了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