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5月11日报道 随着某位大佬一句“新造车企业忽悠老百姓”的言论,近期网上关于新造车企业到底是不是在忽悠,靠不靠谱,价值在哪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互撕)。

对于新造车企业,谁都不敢预测未来。如果成功了,或许中国多了一家新兴的自主品牌;如果失败了,或许正如某些声音所说的“一地鸡毛”。但,存在即是合理。新造车企业的成功或是失败背后是否能留下些什么呢?

新的机制和文化

新兴造车企业相对于传统汽车企业而言,在其公司内部建立一个比较新的机制和文化,组织机构更加扁平化,从一开始在企业的DNA设定上就更偏重于用户

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没有传统车企的“包袱”,能够快速的响应市场,优化压缩产品开发流程。不必受到原有资产和网络的束缚,可以更快、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去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与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曾经在论坛上有过一段关于新造车与传统车企的对话。徐和谊曾经表示,对新造车“既不服又羡慕”。不服,是觉得新造车能做的东西,北汽也能做;而羡慕,则更大程度上是指机制。徐和谊称,“主要是体制,所以这影射出作为国内传统的汽车行业,下一步必须加快加大这种国企的改革。从发展的角度、竞争的角度必须改。

李斌彼时曾谈到,其实中国品牌很有意思,民企比地方国企表现好一些,而国企又比央企表现好。而汽车行业恰恰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高度依赖机制和文化。

在汽车“四化”浪潮下,传统车企也身处变革当中,一套创新的文化机制也有利于其转型升级。

智能网联的新探索

一方面,汽车产业经过百年的发展,在硬件技术层面“同质化”也逐渐体现出来,各家之间很难拉开大的差距,而软件定义将在未来很大程度上成为各家产品差异化的新战场。

另一方面,其实新造车企业的核心人才基本都来自传统车企,并且这些企业也都将与主流供应商的合作作为自己呐喊的旗帜,而这些供应商也都是传统车企的供应商。

即便是推出新能源产品,新造车企业在硬件层面其实相比较于传统车企而言并无绝对的、压倒性的领先优势。但,几乎所有新造车企业都将智能化、网联化作为自己的核心“卖点”,例如新的人机交互形式,智能驾驶配置等等。

以新造车企业的产品为例,蔚来ES8上的NOMI不只是一个表情,而是人工智能系统在汽车上落地应用。威马EX5的智能车窗,也不仅仅是交互,而是“AI+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个缩影。拜腾Concept所搭载的50吋大屏和旋转座椅,也是针对高度自动驾驶所设计的座舱。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说当今世界汽车工业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主动适应变化的车企,一种是固守传统思维不愿变化的车企,而新造车企业是第三种。

可以看出,其实新造车企业所做技术上创新也在加速汽车智能化的进程,在探索未来智能网联的发展方向。

新的用户运营思维

汽车共享化、自动化的发展,提高了汽车使用效率,但对于车企而言意味着汽车销售受到了负面影响,这是“减项”。不过,更为关键的在于,未来用户将在出行平台上聚集,出行巨头掌握着庞大的用户出行数据,而车企与用户的会距离越来越远,但出行服务恰恰是未来的“增项”。

车企要么沦为纯粹的硬件供应商;要么积极拥抱变革,向出行服务商转型,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记得3月份的某一天曾同时爆出两个大新闻,一边是捷豹20000台I-PACE与waymo组建自动驾驶车队;另一边是宝马和奔驰共享汽车服务合并,Drivenow和Car2go全面整合)

与传统车企主要通过4S店卖车的方式不同的是,新造车企业普遍采用的都是类特斯拉式的线下品牌体验中心,以此来加强与用户的联系。

以蔚来线下体验中心NIO House为例,不仅有车辆展示,还有亲子乐园、图书角、开放式厨房等等,蔚来汽车用户就可以在这里举办分享会、开设瑜伽课堂,也可以预约参与演讲、极速赛车等主题活动。带来一种全新的品牌体验,是用户日常生活的延展场景之一。

另外,在线上,这些新造车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用户社区。比如蔚来线上的app,如果人品好的话李斌还有可能和你互动;威马的威盟,抓住消费者需求,用新的思维模式开发产品今年1月份,网易汽车与拜腾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戴雷进行交流时,戴雷也反复提及培养粉丝群体,与消费者进行更多互动。

可见,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倾听消费者声音,重新定义用户体验,探索新的运营模式,这是新造车企业与传统车企存在明显不同的地方。

虽然,新造车企业建立线下体验中心、线上社区,与传统车企转型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新造车企业那一套新的用户运营思维是否值得转型中的传统汽车思考和借鉴,毕竟在智能互联时代用户数据才是金矿。

抛开新造车企业是否能够存活、存活多久不表,放下新造车企业是不是忽悠资本和老百姓不谈。新造车企业能够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形态的第三极,其对传统行业而言,至少叫醒了传统车企,指明了些许方向,探索了一点未来,在某些方面或许还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当然,纯粹的“大忽悠”只会污染汽车行业这片本该纯洁的净土。我们也希望市场将这类忽悠型企业迅速地清理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