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2月13日报道 今天,最美中国行极寒之地站的自驾行程正式开始。车队大约用了4个小时,从海拉尔驱车269km,到达了有着“冷极”之称的根河市,并亲身体验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DAY2:海拉尔-根河

早上7点,叫起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洗漱、收拾行李、吃早餐、停车场集合编队出发——接下来的四天都需要重复这样的流程。赶到楼下时,就像昨天在机场接机时一样,一排雪佛兰探界者已经整齐地排在所有试驾嘉宾的面前。

按照惯例,出发之前都会有一个合影环节。很抱歉照片有一些昏暗,这是因为我们在停车场集合的时候天刚刚大亮。呼伦贝尔的冬天白昼很短,极限时大约上午9点天亮,下午3点天就黑了——反之夏天的白昼又很长,大约凌晨3点天亮,晚上9点天才黑下去。

在冰雪路面驾驶车辆,摩擦系数仅为非冰雪路面的1/4。为了尽可能提升安全系数,主办方为探界者统一安装了18寸GitiComfort Winter50 SUV冬季专用胎,加注的则是美孚1号的5W-30全合成机油。

尽管昨天海拉尔下了一天的雪,但今天老天爷却给我们来了一个热情的拥抱:蓝天、白云应有尽有——除了零下22度的低温。路况也堪称完美,高速上我们基本保持80km/h-100km/h的速度行驶,当然彼此之间的车距较平时试驾时会远上许多。

冬天的草原从视觉感官上来说,肯定不如夏天那样精彩。不过听完车队导游的讲解,也能看出一些门道。哪里是坑口电厂,哪里又是伊利黄金牧场,全都给我们指点的明明白白。(图中那排红色砖房,就是专供奶牛过冬的棚房)

在呼伦贝尔,高速公路旁的休息区有个别致的名字:驿站。这里的休息区稍显简陋,没有加油站,只有卫生间和很小很小的小卖部。不过在“驿站”,我们也终于有机会给此行的车队捏上几张照片了。

车窗外的冰都已经这么厚了,感觉自己把秋衣秋裤、毛裤、抓绒外套、羽绒服、帽子、围脖、手套都穿戴整齐才敢下车的做法,一点都不算夸张。

从海拉尔到根河市,虽然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但却会经历矿区、草场、农垦区和林地四种地貌。随着离根河市越来越近,两边高耸的树林告诉我们,大兴安岭到了。

大约下午一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了根河市收费站。呼伦贝尔的很多收费站命名都非常有趣,如:三八、六一、七一、八一、九五——实际上这些收费站都是按照距离海拉尔的远近命名的,同时也代表那些拓荒的解放军战士们曾经深入不毛之地有如此之远。

这是高速公路上唯一的一段碎石板路。如此做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地基为永久冻土层,采用碎石板能将热胀冷缩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

根河市原本只是大兴安岭茫茫原始森林中的一个伐木站,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县级市,不过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仍旧很高,达91.7%。有意思地是,这里与海拉尔有通航,机票大约在60元左右(不含燃油税),每班乘员10-12人——换句话说,根河是一个已经实现公交飞行化的城市。(图中右侧即为根河机场)

进入市区的道路旁竖立着一支大大的温度计,我们一点半到达时温度为零下26度,晚上再返回时温度已经降至零下31度。不过这对于根河市人民群众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里有记载的极值低温为零下58度,即使是在市区,极值低温也曾达到过零下52.4度。

来到根河市,必须要看的就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聚居地了。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居住着超过40个少数民族,其中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是仅有的三个狩猎民族,而鄂温克族又是世界上唯二的可以驯服麋鹿的民族之一。

尽管当地政府在很久以前就为仅存的283名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提供了专属住房,但这些“固执”的狩猎民族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很多传统。比如撮罗子就是他们认为居住起来最舒服的地方——打开门,屋内陈设虽然简谱但却十分温馨,尤其是锅台中传来的阵阵肉香更是十分诱人……

除了部分鄂温克人信奉东正教外,绝大部分鄂温克人都还信奉更原始的自然崇拜:萨满教。鄂温克人把火和熊当做偶像图腾来崇拜,当然在我们这些外来人的眼中,萨满教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触及的神秘感。

这三位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向我们所展示的,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旅游特色的热情,他们身着光鲜亮丽的服装,满足每一位游客的合影要求。而他们驯鹿,也是被圈在一个小小的围栏中,静静地面对大家手中的相机。

今天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完成两件同鄂温克族有关的手工制作:一幅白桦树皮画和一件手工撮罗子模型。这个环节是车队中的小姐姐们展示才艺的舞台,轻轻松松就获得了满分。至于我,在撮罗子模型上努力了二十分钟后放弃了,再想到昨天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看到的用白桦树皮做成的小船,第二个任务我干脆就没有参加……

明日预告:

明天我们将赶赴142km外的莫尔道嘎,去领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宏大魅力。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今天关于探界者的体验部分有些少——不要着急,明天将安排有专门的冰面驾驶环节(八字绕桩等),保管让你看的过瘾。(部分图片提供:张晖先生、王涛先生、雪佛兰官方)

作者: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