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中国,世界还能造出电动车电池吗 ?

这是5月16号,纽约时报在封面文章中发出的惊世之问,在这篇文章中,纽约时报的编辑绝望的感叹道:中国在电动车电池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占据优势且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赶上,它们(中国)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领域的唯一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新一期的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排名中,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厂商占据了六席,其中宁德时代以35%的市占率稳坐头把交椅,而比亚迪则以16.2%的成绩超越了韩国LG,跃升至世界第二。

这,就是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发布的产业背景,和其他工业领域一样,国外厂商们不是没有尝试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中国人的追赶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动力电池领域,日本作为最早布局相关产业技术的国家,松下、三洋和索尼三家公司从1990年开始便已是锂电池领域的三巨头。

2000年左右,由日本企业生产的锂电池更是一度占据世界9成以上的份额,而彼时的中国,在动力电池的生产上以小作坊为主,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日本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垄断地位,一直延续到了2016年,凭借着32%的市占率,松下在2016年依旧牢牢把持动力电池领域的头把交椅。

那时,作为新能源龙头企业特斯拉在电池领域的合作供应商,松下已经连续数年蝉联桂冠,在行业内风光无限,谁也没想到,仅仅一年的光景,这位动力电池领域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会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厂商,一把拽下马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02

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弯道超车,还要从2010年讲起。

当时,新能源已经成为了汽车领域公认的趋势标准,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在汽车的动力方面,业界有所分歧,当时主流的观点一致认为,未来电池发展方向,仍然是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基础之上,继续向更高密度的电池容量技术攻关。

但日本的电池生产商们,却普遍将宝压在氢燃料电池身上,尽管基于在锂电池领域多年的积累,松下仍然在2014年成为了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但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容量上的突破,技术储备逐渐脱节的松下终于被中国厂商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宁德时代以12GWh的销量位列全球动力电池厂商之首,这是中国厂商此前从未到达过得位置,2019年韩国LG在动力电池上的出货量也正式超越松下,上升至全球第二。

至此日本厂商垄断电池领域近二十多年的格局,被彻底扭转。

不过,日本在电池路线上的错误押注,归根结底只是给了中国一个追赶的机会,而真正让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厂商稳坐一线的,还是离不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绝妙布局。

2012年,我国对外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将通过采用补贴和全面优惠的政策对纯电驱动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扶持,此后,又更进一步的出台了免征车辆购置税、开放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等政策。

同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有关部门曾出台制定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规定国内所有在售新能源汽车,只有搭载了符合条件、进入白名单目录的动力电池,才能享受国补,这成为了国产电池企业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数据显示,在2023年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总计133GWh的装机量中,中国市场就占了65.8GWh,占比达50%。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企业称霸全球,本土市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功劳。

03

03

为什么说,离开了中国,世界就造不出电动车电池了?

除了拥有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市场以外,中国还拥有着目前世界上链条最为完善,成本最低的电池产业链,从采矿到冶炼再到零部件制造,中国都有着绝对碾压级别的实力和资源优势。

首先是稳定的矿产供应,由于电池的原因,电动汽车的整个制造过程所需要使用到的稀有矿物约为传统汽车的六倍,而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约占全世界的36.7%,供应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本土矿藏资源丰富外,中国企业2014年就已经开始了在海外的矿场并购之旅,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全球正在开采的锂矿资源中,有半数以上的实际控制方是中国企业。

矿石开采出来,还需要通过精炼加工才能成为工业级原料,而中国在金属精炼领域的技术和市场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目前全世界95%的锰、73%的钴、70%的石墨和67%的锂等稀有金属,都是在中国完成精炼的。

最后,在电池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上,国内厂商也基本上完成了产业垄断,比如电池中的阴极和阳极目前都是由中国厂商主导生产,目前全球99%以上的LFP阴极组件,是由中国制造。

甚至就连电池所需要用到的电解液,其全球前四大厂商,也都在中国。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动力电池产业,从原材料的开采到精炼,电池零部件的生产到整装,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被中国企业牢牢把持,这也难怪纽约时报会在报道中绝望的感叹:中国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领域的唯一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也并不完全没有威胁,随着国内市场逐渐走向饱和,越来越多的电池厂商们开始调整战略出海竞争,但目前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在政策上均呈现出了扶持本土制造的倾向。

以美国为例,其在2022年8月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中表示,将对电动汽车提供最高每辆7500美元的税收抵扣,但该法案同时也要求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和关键原材料需达到一定的本地化比例,否则将不能享受补贴。

总的来说,尽管从市占率的角度来看,中国厂商在动力电池领域已经遥遥领先,但这种领先更多的还是依托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抢先布局所达成的。

对国产厂商们来说,想要维持住这种市场地位,还需要更加积极的去应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而从全球经贸市场近几年的格局来看,未来想必还会面临更多艰难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