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大螺旋”

和它背后的色彩故事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上海一座奇特的“螺旋形”建筑。

十几层楼高的坡道,通体深棕色,在旁边大楼的包围之中回旋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魔都惊现巨型旋风土豆!”

大家脑洞大开,纷纷开始了类比:大盘蚊香、扭扭薯条……吃的、用的,一应俱全。

而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再搭配上背景里密不透风的上海摩天大楼群,乍一看,倒真有一些赫斯维克纽约“大松果”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造型奇特的“大螺旋”,在这个五一火热出圈。

但这座建筑,却远远不只是“看上去吸睛”而已:清水砼筒体、弧形顶棚,兼顾着设计感和实用性。

它的背后,还藏着一位“色彩大师”:乔瓦尼·普拉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建筑师,风格奔放而不拘一格。过往的作品里,处处流露着色彩搭配与理性主义的完美结合。

最近大楼开幕,乔瓦尼本人也现身上海,给这座耗资10多亿的建筑揭开面纱。

01

城市里的“变压器”

内环旁的新地标

这座 螺旋大楼,位于 热闹 的武宁地区。

它的一旁,是中山北路,还有车水马龙的内环高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从来不缺稀奇古怪的设计,但哪怕如此,新生的“大螺旋”依旧透着独特的气息。

还有些距离之时,就能看到它的上面星星点点站着不同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别致的建筑,和包裹着它的灰白色楼宇一起,组成了华东电力设计院的新办公大楼。

“螺旋”的设计,就像是致敬了特斯拉线圈——一种经典的变压器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几十米高、15层楼的螺旋坡道,不只是一个噱头般的艺术装置,而是切切实实的与大楼本身共生的一部分。

它的每一层,都有门廊与大楼连接。在里面办公的人们,工作累了,可以随时出来歇一歇眼睛,或是活动一下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螺旋之下,我们“抓到”了刚从楼里走出的王珂。

“我刚下班,”他笑着说,“我们才搬来一个月不到呢。”

王珂说自己就是从这上面一圈圈走下来的。楼里当然也有电梯,但是这个新建的坡道也蛮有意思,不少人都会在里面上上下下,就当锻炼身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的确,正值下午5点多,不少工作人员正从大门中走出。

但也有很多人,此时还徘徊在“大螺旋”之上:有的层层向下,走向食堂吃饭;有的昂首阔步,正忙着打电话;也有的手倚栏杆,远望上海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上的人在看风景,而许多楼下的人,却把他们当成了风景。

沿着大楼的外围走过,随处都能看到精心打扮的年轻人。他们拗着造型,和这座棕色的钢铁建筑拍下合影。

这座“大螺旋”,把设计感与创造力,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日常之中。因此而走红的它,丝毫不是意外而已。

02

头顶流苏,身穿“锈皮”

建筑像植物一般长出

华东电力设计院的这座新办公楼,由意大利设计师乔瓦尼·普拉泽(Giovanni Polazzi)和他的事务所ARCHEA设计。

设计方案2020年正式选定,就在五一假期之前,也才正式启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几亿的耗资,让这里可持续和环保的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气息恰到好处地融合。

灰白色的主楼,不只是一个我们在所有地方都见过的“方盒子”而已。

它没有像现在许多新建的建筑一样,使用大片的玻璃幕墙,而是用通体白色的清水混凝土作为主体,然后外表用珐琅格栅覆盖,营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厚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顶部如流苏般自然下垂的造型,使用了双曲面的清水砼云顶,更是此类建筑中难得一见的高难度设计。

从武宁路上远远看去,它就好像“戴着一顶帽子“。

而被主楼环绕的“大螺旋”,整体的结构,几乎都由耐候钢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类特殊的合金钢,在室外环境下暴露一段时间以后,表面会自然形成一层致密的锈层。这层“锈皮”,会反过来形成新的保护层,让建筑无需再用油漆来覆盖。

日本兵库县的福良港海啸防灾避难所,还有墨尔本的澳洲当代艺术中心,都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深棕色的外观,就是它们的标志性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内环高架旁的“大螺旋”,就这样如植物一般从地面之上长出,然后沿着大楼的外墙一路上扬。

正如乔瓦尼的想法,一种“流动的空间感”,也和建筑一起共生。

也难怪有人开车路过之时,看到大螺旋也会惊叹:“它简直就像一棵藤蔓在生长。”

03

“大螺旋”的背后

色彩大师乔瓦尼

这次来到上海,乔瓦尼说他一直想建造的,就是一座 自然、绿色, 而又现代的建筑。

这位传奇的设计师 出生于意大利 ,从本科到博士,都在佛罗伦萨大学学习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瓦尼的博士论文讨论了都灵奥林匹克体育场设计者、传奇设计师法尼奥尼 。

也正因此,他后来的设计也致敬了法尼奥尼的理念,把欧洲的理性主义和不同地方的色彩传统结合。

1988年,他和两位同学一起,在佛罗伦萨创办了ARCHEA,这也是他传奇设计之路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的世博会,乔瓦尼在上海留下了经典的UBPA B3-2展馆。

整栋建筑无柱设计,外立面用了纯白色的膜结构包裹,间隙中点缀着菱形的采光小窗,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南欧的阿尔巴尼亚,他建造了国家体育场。

这座鲜红的建筑,在首都地拉那一片白色的楼群中显得尤为瞩目。而中间红黑相间的窗户叶片,上面刻着不同形状的曲线,美丽中带着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湖南醴陵的世界陶瓷艺术城,他又用饱和度鲜明的鹅黄和雪白,搭配明暗交织的镂空三角,构筑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瓷瓶瓷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瓦尼在佛罗伦萨长大,有着托斯卡纳地区最典型的气质——浓烈而鲜艳。

他从圣母百花教堂和乔托钟楼中得到灵感,作品风格多彩,绚烂得如同拉斐尔和提香的大师笔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对于色彩的追寻,已经成为他血液的一部分。

就这样,他用灰白与深棕,在上海画下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螺旋”。

或许正如他说的,这座大楼,就“仿佛一颗种子”,人们将在这里完成和自然以及城市的美好互动。

文、编辑/夏尔

文中王珂为化名

图片来源于ARCHEA ASSOCIATI,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