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6日,毛主席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这时候他仍然心心念着自己的长女李敏。

这天,李敏在毛远新的帮忙下,终于最后一次见到病重的父亲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见毛主席,李敏特地穿上了一件珍藏着的青绿色外套,这是毛主席多年前送给她的。

当她终于见到病榻上的毛主席,看着毛主席那苍老憔悴的脸的时候,血浓于水的感情让李敏内心一阵绞痛。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握住了毛主席那遍布针眼的苍老的手,哭泣地喊着:

爸爸,爸爸,我是娇娇,我来看您了。

直到听到李敏的声音,毛主席才艰难地睁开双眼,缓慢地一字一字地说道:

“是娇娇嘛?你怎么不来看我?”

此时的李敏早已经泪眼婆娑,她边哭边说:“对不起,爸爸,是女儿不孝!”说完,已经是泣不成声。

父女二人这一次待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相处机会。此时的毛主席虽然已经不太能言语,但是看着心爱的女儿在眼前,他还是感到很幸福。

3天以后,1976年的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在这之前,李敏为什么不经常来看父亲毛主席呢?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1959年8月,慢慢道来。

1959年8月29日,毛主席的长女李敏和高中同学孔令华结婚了,婚礼地址是中南海,由毛主席亲自主持。

孔令华是开国中将孔从洲的儿子,同时也是孔子的后裔。而他本身也是一表人才,是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

无论是家世还是个人能力,李敏和孔令华都很般配。

由于此时的李敏和孔令华刚上大二,为了继续完成学业,两人就住在了中南海的丰泽园里,和毛主席靠的近,也可以热闹热闹。

自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主席伤心抑郁了好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毛主席在世的子女还剩下三名,分别是毛岸青、李敏、李讷。

毛岸青是毛主席和杨开慧所生,由于脑部受过伤,平时不能受刺激,需要静养。

李讷是毛主席和江青所生,生于1940年,比姐姐李敏小四岁。

由于李讷比较安静,不太爱说话,年龄又比较小。

所以在平时,毛主席和李敏夫妇的来往比较多一点,会经常请他俩过来吃一顿饭,聊聊外面的新鲜事。

两人的陪伴也给毛主席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些许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67岁了,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他十分享受这难得的天伦之乐。

三年后,即1962年,毛主席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他要做外公了。

当天,毛主席正在处理繁忙的公务,工作人员告诉了他这一消息,毛主席激动地让工作人员再去看看。

直到孔令华亲自过来说:“母子平安,是个男孩,您当外公了。”毛主席才总算放下了心,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高兴地说:

真想不到,我都70了,还能官升一级,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呀!”

在忙完了公务后,毛主席总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冒着北京11月寒冷的冬风来到了李敏的住处。

毛主席一进屋,就看到了李敏正在逗婴儿笑,一旁还有李讷陪着。李敏也看到了父亲,对着怀里的婴儿说:“宝宝快看,外公来了。”

笑容满面的毛主席来到了外孙面前,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看着看着,毛主席不禁对李敏笑道:“这小娃娃还真像你呢,男娃儿像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毛主席又问:“孩子有没有起名字?”

李敏摇了摇头说:“还没有呢,请爸爸您给起一个名字。”

毛主席摆了摆手,说道:“给娃娃起名字是亲家公的事情,我不太方便插手。”

眼看父亲拒绝了自己的恳求,李敏便解释说:“令华已经给沈阳的公公打过电话了,公公说让您这位外公帮忙取一个名字。

毛主席听到是亲家公的委托后,觉得却之不恭,就说:“既然如此,那我就应下了亲家公那边对名字有什么要求吗?”

李敏想了想说:“那些前人用过的松、竹、柏之类的就不要用了,最好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中的马克思、列宁等伟人中取字。”

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道:“而且,外孙也不能用我的名字中的字。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新时代的主人翁,将来是要接我们的班,继承我们的事业的!”

爱好传统文化的毛主席,本来是想给外孙起一个松竹梅之类的名字的,但是为了尊重亲家公的要求,只能重新思考起外孙的名字。

过了一会,毛主席开口道:

“列宁的‘宁’字就不错,既是导师列宁的字名字,在我们中国也有平安、安宁的意思,寓意很好。我看呀,娃娃就叫做‘继宁’吧,继承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听完父亲取的名字和背后的寓意后,一旁的李敏和李讷都不禁拍起手来,觉得这个名字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从床上抱起了儿子说:“继宁,小继宁,这是外公给你取的名字。”

此后,毛主席经常来看望自己的小外孙,孔继宁也是毛家第三代中的第一人,毛主席十分疼爱这个小外孙,每次来了都舍不得走。

孔继宁小的时候长得虎头虎脑,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爱哭闹,很好玩,毛主席就像普通的老人一样,可喜欢这个小外孙了。

本来,一大家子是生活得其乐融融,十分开心的。

可是在1963年,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李敏和孔令华被要求搬出中南海,出去单住“锻炼生活能力”。

1963年7月,李敏和孔令华抱着儿子,用一辆平板车拉着全部的家当,搬离了自己住了14年的中南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李敏进入了国防科工委工作,搬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座民居里,过着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做饭洗衣、扫地打水都得自己来做,她耳中时常想起父亲的那句话:

“不靠天,不靠地,更不要靠爸爸,要自己解决问题。”

搬出去后,刚开始时,李敏还能进入中南海看望父亲毛主席。没过几次,她的通行证就被没收了,但是李敏通行证被没收这件事,毛主席并不知情。

不管怎样,李敏再也无法随时进出中南海看望父亲了。

没办法的李敏只能自我安慰道:“谁家的孩子能和父母过一辈呢?谁家的孩子还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呢?”

可惜,李敏还是低估了形势的复杂度,从1964年到1976年的13年里,她只被允许见毛主席三次。其中,从1964年到1971年的这几年里,她一次都没见到父亲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