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成立的三十周年,也是我硕士研究生入学的三十周年,谨此写下一点儿回忆,表达珍重和纪念。

我在1994年7月于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完成了本科学习,[i]随后于当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向读硕士,导师是刘伟教授。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期间,我随中心老师完整学习的课业包括:张维迎老师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企业理论;余明德老师讲授的发展经济学;张帆老师讲授的宏观经济学;我也旁听过林毅夫老师、易纲老师、宋国青老师、余永定老师讲授的相关课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张老师讲授的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可以回忆起1994年9月开学初的某个上午在三角地一块面向北的告示板上看到的通知,大意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维迎副教授本学期在四教的某个教室为经管两院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便决定在本课的第一节去一探究竟。我现在仍然记得,张老师在第一节课讲授的内容的主题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选择的学科。完备性、传递性,可能还要加上反身性,这些现在的学生可能觉得稀松平常的东西,对当时课堂上的学生来讲却几乎是全新的,是颇具震撼性的。[ii]而且,这种震撼是持续性的,从这些假设到效用函数的存在,从消费者选择到斯拉茨基方程,从确定情况下的选择到风险情况下的选择,从个体选择到市场行为,从完全竞争市场到垄断市场、寡头竞争市场,高级微观经济学如同一本引人入胜的推理小说,一章又一章地由张老师娓娓道来,配合上张老师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的普通话,又别有一番趣味。

印象深刻的还有课程的习题。一个典型的题目往往是一大段论述(后来才弄明白这实际上就是在描述一个模型),你要自己思考其中经济行为人(或者经济行为人们)的目标是什么,约束是什么,选择变量是什么;然后,你要找到其中的“均衡”,或者说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之中最主要的方面”。刚开始的时候极不适应,因为你自己都不能完全搞明白题目在说什么。但适应了就好了。我还记得有一个“双轨制”下的消费者选择的题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之后——也不知道对不对——不禁感慨,原来“研究”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啊。这是因为,当时我看到的文章都可以总结为以下模式。1 问题;2 关于此问题,A怎么说,B怎么说,C怎么说,等等;3 关于此问题,作者的回答,一般是以上的论点之和,再加上一、两点作者的“新的”见解。这似乎偏重于想法上的探讨与争鸣,而于论证过程与细节则有忽视。(当然,也许我的看法不全面。)

今天回顾过去,我要说我能够有机会追随张维迎教授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是我的荣幸。毫无疑问,张老师是一位顶级的知识传授者,他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可以讲透每一个具体的结论背后的经济学直觉与权衡。这让他的学生,当然也包括我,受益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维迎老师课堂

我在余明德老师的发展经济学课上也曾相当着力,一边努力学习动态经济模型;一边努力自学它们的分析工具,变分、最优控制、简单的微分动力系统、相位图分析,等。即使到现在,我也能够回忆出Lucas的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的间架架构和主要内容。虽然我最终还是被博弈论、产业组织和国际贸易所吸引,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里向余老师致敬。余老师是江西人,身材远较一般的南方人高大,说话细声细气,慢言慢语。

在回溯这些往事的时候,也必须把经济学院的老师们对于本院学生修习中心课程的包容心记录下来。就在张维迎教授授课的同时,刘文忻老师为经济学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一课,她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去旁听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生毫不介意,并且鼓励我们在学习上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最令我难忘的是刘伟教授允许我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学生的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我既学习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也阅读了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R. Gibbons著)、Microeconomic Analysis (H. Varian著,第三版)等书籍。我对于刘老师在我读书期间对我的关心和培养、理解与支持,表达由衷的感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届中国经济研究奖学金颁奖仪式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期间,我有幸获得了中心颁发的第一届中国经济研究奖学金,我记得奖励金的总额是5000元,在上个世纪末,这对于学生来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在颁奖仪式上,我第一个从林毅夫教授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倍感荣幸。当时的颁奖典礼被北京大学闭路电视报道,说起来这是我人生之中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上电视。

当时,我和吴有昌(1989年福建省文科高考状元,现俄勒冈大学伦德奎斯特商学院副教授)、张磊(1989年山西省北京大学保送生,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两位同学共同参加了中心开设的多门课程的学习,并在课后讨论、切磋,现在想起来,都感到愉悦和亲切。

后来在工作初期,我和周纪冬(现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合作的文章《不完全竞争、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进口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发表于《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荣获中心评选的第一届蒙代尔国际经济学论文奖,并获得了1000美元的奖金。在2003年3月20日举行的中心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上,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亲自颁奖;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我和周纪冬都在英国学习,错过了这个机会,现在想来都深感遗憾。当时,由贾楠(1998年北京市文科高考状元,现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副教授)代我们领奖。这是后话。

就让我在这里停下来吧。我衷心地祝愿中心事业常青!我衷心地祝愿张维迎教授、刘伟教授,我的老师们身体健康!我衷心地祝愿我的同学们、朋友们一切安好!

[i] 我们1994届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前师兄、师姐们的毕业证书上的学习单位是“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后来的师弟、师妹们的毕业证书上的学习单位是“光华管理学院”。

[ii] 钱颖一老师(时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在1992年夏天(5、6月份?)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授“合同理论”,但那是一门讲当时微观经济理论最新发展的专题课,没有从头到脚详细铺陈微观经济学。

作者:马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