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上汽技术底座迎来跃迁升级。

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重要指示10周年之际,上汽召开了一场技术发布会,宣布了在多项创新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及其应用,其中包括:

  • 全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
  • “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将于2025年全面应用,支持L3级自动驾驶
  • 2026年,线控底盘将分阶段投入量产应用
  • 挑战纯电整车能耗“每度电12公里”行业新纪录
  • 2026年,电驱总成功率密度4.4kW/kg;混动驱动系统的热效率提升到46%

10年来,上汽集团累计研发投入近1500亿元,累计有效专利数量超过26000项,并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推出了七大“技术底座”。如今,随着这一系列技术的突破,上汽集团技术底座已全面进入2.0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汽车产业的深度变革,一个具备‘自学习、自成长、自进化’能力的智能科技全新物种——‘新汽车’应运而生。”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新的技术底座将推动新汽车“脑更智慧、身更健壮、心更强劲”。“未来两年,七大技术底座2.0将全面赋能上汽集团旗下各整车品牌推出近30款全新车型,全力助力上汽集团冲刺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说。

更强劲的心

全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

“2024年,光年固态电池首装 智己L6 参数 图片 );2025年,液体含量低于5%的第二代固态电池将在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汽车上实现规模搭载;同年,全固态电池产线将在上海嘉定建成贯通;2026年,上汽清陶全固态电池将正式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并于2027年第一季度实现整车量产。”技术发布会上,一份时间节点明确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以下简称“量产计划”)发布。如果2026年全固态电池量产目标如期实现,上汽的全固态电池“上车”将指日可待,这颗新能源汽车“更强劲的心”将冲击全球领先水平。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指出:“上汽有信心在500天内全力冲刺固态电池生产线的贯通。”为全力冲刺全固态电池量产,上汽集团联合清陶能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企业与高校,共同成立上汽全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固态电池不仅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更强,而且得益于材料的突破、工艺的简化与创新,固态电池的成本未来有望比目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更低。“从电芯端到电池包端,固态电池比目前液态电池的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表示。正是由于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单位成本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固态电池被视作电动汽车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受限于固态电解质材料与目前的量产成本等问题,全固态电池距离量产“上车”仍有待时日。“目前的电池电芯都是多孔结构,像一块海绵;全固态电池电芯是致密的结构,像一块石头。从造‘海绵’到造‘石头’,不可能一夜实现。”李峥表示,固态电池要实现量产,产业链需要重新组织。

因此,上汽集团将采用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的技术路线,以产业链培育、产业链升级、规模化量产三个阶段推动全固态电池上车,分别对应量产计划中的第一代、第二代固态电池,以及2026年最终实现量产的全固态电池。今年10月,搭载上汽清陶第一代固态电池的智己L6 Max光年版将正式交付用户,实现“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准900V超快补能”“整包无热蔓延不起火”,性能更强、更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更强劲的心”不只有电池,还有“绿芯”“蓝芯”两大上汽技术底座。

在电驱总成方面,上汽全新“绿芯”电驱总成应用独创的网格式油冷技术,并采用镁铝合金壳体极致轻量化设计,总成重量仅为86kg,电机有效功率密度超过9.5kW/kg,远高于国家7kW/kg的2035规划目标;总成功率密度提升至4.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至少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全新“蓝芯”混合动力总成同样强劲。聚焦模块化、集成化、专属化的DMH超级混动技术,集成了精度更高的同轴离合器、高效热效率运行区间高达85%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行业首创集成发动机、变速箱、混动策略、热管理、空调等控制于一体的PICU模块。日前,荣威D7 DMH在实测中跑出了1962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2.8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未来新一代“蓝芯”的总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10%。其中,混动专属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混动变速箱采用全新构型的“双同轴方案”,以新的“能量控制大脑”更精确地实现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的转换。

更智慧的脑

支持L3级自动驾驶 迎接AI大模型时代

到底什么是智能化?用户需要的智能化究竟是什么?

“回归智能化的本质,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祖似杰举了一个例子,“如果用户第一次用你的智能驾驶,觉得不好用,他就再也不会去尝试了,你有再多的智能化功能都没有用。所以智能化考核的不是有多少功能,而是可靠性。”

作为“智慧的脑”担当的零束科技,对此有着新的思考。“我们不卷热闹,聚焦用户高频刚需的使用场景,比如小区窄道辅助、雨天补盲、困难泊车辅助、高速NOA等,真正为用户带来高一致性、高可靠性的‘大安全、大舒适、可成长’的智能化体验。”零束科技CEO李君说,围绕这些需求,上汽“智慧的脑”将进一步升级。

2022年,上汽推出汽车行业首个智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上汽零束银河全栈1.0,目前已成功进化至3.0版本,智己L6便是搭载3.0版本的首款车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介绍,在1.0解决方案中,由4个域控制器分别控制车辆的不同功能,重点攻关的是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OTA。而在全新的3.0解决方案中,零束将它们整合在了一个中央大脑里,实现了“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的全新架构,重点攻关成本控制和L3级自动驾驶。

大脑的进一步融合,可以带来系统成本的降低。“以前,我们做360度全景,需要8个摄像头,但用了中央大脑,由于控制器融合了,就可以省下3个摄像头。”李君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大脑越来越聪明,就可以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冗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显示,“银河”全栈3.0解决方案实现整车控制器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下载和安装时间均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2025年,全栈3.0将全面铺开,为我们的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李君说。

与此同时,“银河”全栈3.0正在全面进化。

前段时间,上汽发布了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它就像一辆车的“小脑”,可以控制底盘3个方向6自由度实时、可靠和稳定运动。而在全栈3.0解决方案中,“大脑”将与这个“小脑”在电子架构和软件上进行协同开发。同时,上汽联手合作伙伴推出了“生态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拓展成为智能车的一个域,相当于智能车的“外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大脑、小脑、外脑,这三个“脑”将全面协同起来。此外,全栈 3.0 全面支持大模型的端侧应用,支持面向量产的L3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把目光放得更长远,“银河”全栈4.0也已经启动。全栈4.0将重点攻关类智能人架构、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全栈4.0是上汽迎接AI大模型时代到来所做的前瞻布局。”在上汽看来,AI大模型的到来将为自动驾驶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冲击。“比如,图像处理,AI大模型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场景,从图片中就能提炼出场景中所需要的知识特征,这是非常颠覆式的。”

“未来的‘新汽车’,将成为高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人。”祖似杰表示。

更健壮的身

挑战“每度电12公里”行业纪录

强劲的心、智慧的脑都需要更强壮的身来承载。上汽自主研发的三大整车平台 星云 、珠峰、星河都将全面升级。

“全新升级的平台将通过能耗、力学、空间等方面的整体集成优化,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出行体验。”上汽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表示。

比如,在整车能耗方面,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星云平台将挑战“一度电行驶12公里”的行业纪录。“目前,中国的纪录是1度电跑9.3公里,我们的目标相当于提升近30%。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同样的续航里程,原来需要100度电池,现在只要装70度电池,具有划时代意义。”芦勇坦言,“要做到这一点,单项技术突破是不够的,要通过顶层设计,在整车平台集成多个方面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线控底盘也被纳入了规划:2026年,融合VMC技术的线控底盘系统,将分阶段投入量产应用。当底盘的制动、转向、悬架等控制由机械变成了电子,并集成起来,它的操控将更加灵活:线控底盘将使整车制动响应时间提升40%,整车续航提升3%以上、整车减重3%以上,甚至方向盘也能收纳起来,改善座舱空间。

此外,全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将包含从“油混”到“电混”产品,最高油电转化效率超过3.75kWh/L。“上汽集团将是第一家在欧洲实现碳排放量低于100g/km的中国车企,珠峰架构产品将满足欧Ⅶ排放标准。”祖似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真正实现“零碳零排放”,上汽还有另一大“撒手锏”——全新“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在这个平台上,上汽首创了增程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架构方案,将氢燃料电池作为增程器,串联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作为整车的驱动单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一代代中国汽车人的接续奋斗,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换。”陈虹表示,“‘智能低碳转型、建设汽车强国’是业界的共同使命;发展电动智能网联汽车,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发展道路,砥砺前行、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