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对口支援工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智力、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助力对口支援地甘孜州炉霍县产业振兴,推动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创新帮扶模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打造“飞地”产业园区,创新村域经济合作新模式。2015年,锦江区携手炉霍县,在交通区位、土壤条件和气候等都适宜的炉霍县虾拉沱镇,流转土地1000余亩,为地处牧区、资源条件差、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88个贫困村集中建设智能蔬菜大棚,打造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区。2019年,园区建成大棚301个,每个贫困村分得2个以上大棚,非贫困村分得1个大棚,园区年分红777万元,每个贫困村年分红8万元以上,带动炉霍县9879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600余元,解决当地近200名贫困群众就业。目前,88个脱贫村持续享受这些分红,并带动周边部分村共同加入分享了园区产业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众筹”帮扶模式,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新平台。为助力“飞地”产业进一步发展,2017年,锦江区引入“众筹”帮扶理念,变政府“包办”为社会多元参与,发起“格桑花开·锦绣炉霍”携手同行行动,广泛动员组织民营企业家、民主党派等统战成员担任结对贫困村“荣誉村长”,形成了以“荣誉村长”牵头,“荣誉村民”及“朋友圈”共同参与的“众筹”扶贫模式。一个贫困村“飞地”产业项目众筹资金数为30万元,筹满一个实施一个,筹人、筹智、筹资,智是核心,共同在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领域为炉霍脱贫奔康链资源、献智慧。2019年,建成四川涉藏地区第一座社会帮扶贫困村飞地产业园,一期冠名建成社会扶贫蔬菜大棚30个,每个棚年均创造产值约6万元。截至2024年,已选聘46名荣誉村长,300余家企业参与,募集产业发展资金2000余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化项目运行保障,构建动态利益分享新机制。为确保“飞地+众筹”项目顺利实施,锦江区构建起工作协调、资源链接、资金监管、项目实施、品牌推广、产品销售、收益分红的项目运行保障体系。众筹资金直接由锦基金监管,实施项目化运行管理,对应用于发展结对贫困村“飞地”蔬菜大棚等产业项目。项目产生的收益,直接返还给贫困村,并按照“贫困户优先、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的原则,分配收益分红,在贫困户退出后,每年做动态调整。

深耕重点产业链,厚植发展新动能

培育市场主体,招引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引进邛崃黑虎蓝海农业龙头企业,与炉霍县国有平台公司合作组建四川圣洁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高原现代农业飞地产业园B区,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园,协议投资3亿元,已落地近亿元,生产出品味极佳的霍尔高原大番茄,全部建成后,每年产量可达2676余吨,产值2946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务工就业400余人,增加务工收入642万元,保底分红441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入四川那达文化,在炉霍投资1.2亿元,建设四星级酒店郎卡杰艺术酒店,成为当地酒店行业的龙头企业,年平均接待2万名旅客,纳税约50万元,解决当地就业约100人。帮扶炉霍县新都1、2村、瓦达旅游新村、交纳最美藏寨、塔瓦星空帐篷完善旅游设施,策划完成4个景区提档升级,帮扶瓦达、宗塔、交纳3个景区成功创建3A级景区。其中,仅瓦达民宿项目2023年便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精心打造G350“1314”网红打卡点,与锦江“1314爱情专线”实现“高甜互动”,以此为起点,串联易日沟彩林风景区、湿地生态公园等点位,形成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高原文旅精品线,全面提升炉霍旅游吸附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升产品品质,打造有含金量的高原品牌。帮扶炉霍建成俄色“大健康”产业园,园区占地5115亩,以“俄色茶”为支柱产业,在鲜水、泥曲河谷地带打造俄色茶树种植带,帮助雪域俄色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助力俄色叶中药饮片列入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目录,协调省农科院帮扶研发雪域俄色茶饮、果饮新产品,受到市场广泛欢迎。2023年,园区实现总产值达206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打造“少而优”“小而精”的特色优势产业样板,推动县域产业“干一个,带一片”。锦江区积极协调华南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入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帮助高原农牧精深加工产业园核心企业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干酪素厂升级改造核心设施设备,助力干酪素提纯度达到国际水准,解决了我国酪蛋白生产长期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生产范围从工业级酪蛋白拓展至食品级、医疗级酪蛋白,并拥有酪蛋白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0项。依托成都市锦江区经济外向度高、外资外贸企业聚集的优势,积极对接韩国先锋制药,协调乐山海关等部门,精心指导编制报关单,2022年,帮助企业完成四川省首次酪蛋白产品出口,打破了新西兰酪蛋白对韩国市场的垄断,创汇21400美元。2023年,企业总产值达3000万元,从创立初期的一个牦牛制品粗加工“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规上企业。“废奶渣”变成了“金疙瘩”,惠及炉霍及周边农牧民6000户以上,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带动固定就业24人,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

拓宽营销渠道,用好线上线下推广平台。为打通产业发展中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锦江区创新搭建“云端上”平台,隆重举行“成都市总工会职工普惠APP‘云端上农庄’携手锦江区‘以购代帮’炉霍扶贫农特产品展销会”,在成都职工普惠app“云端上农庄”开设“锦绣炉霍”专区,在四川消费帮扶网开辟“锦江馆—炉霍专区”,面向全市、全川推广炉霍农特旅游产品,每年以购代帮500余万元。创新“云端上艺术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平台,邀请40余名知名艺术家赴炉霍采风创作,宣传推介炉霍文旅资源;举办“郎卡杰唐卡艺术展”,传承非遗,赋能文创品牌;在太古里举办“鲜水首城·锦绣炉霍”文化交流周暨招商引资推介会,提升炉霍农特旅游产品美誉度、知名度。

锦炉携手,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引动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振兴,用锦绣炉霍文旅精品线“一线”,串联起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雪域俄色“大健康”产业园、高原农牧精深加工产业园“三园”,打造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产业带,带动产旅互融、产旅互兴,实现“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