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查攸吟

编辑丨王 越

空前规模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即将迈出“规模效应”的下一步。

电力时代的发展,推动中国电池市场不断扩大。而在这其中,除了消费电子、储能等应用场景之外,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关键“动力源”的动力电池,站在了历史舞台之上。

作为例证,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巨头电池企业的空前规模,足以说明一切。但行业市场的发展,又从来不会一成不变,尤其是“火热”的动力电池。

不难发现,无论是碳酸锂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还是宁王万亿市值的崩塌,亦或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反噬”,都在默默诉说着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跌宕起伏。

问题就摆在眼前,当时代的车轮倾轧而下,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电池跨越式的技术创新,何时到来?诸多理论概念,是否已经能够突破实验室“温室”,真实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作为重资产行业,又与锂、钴、镍等上游原材料强相关,还要受到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影响,动力电池产业的未来发展,正受到来自多个维度的影响。

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中国动力电池,不会轻易认输。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向全球供应了超过70%的关键原材料,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占率逐年提高,2024年上半年在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

不久前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欧阳明高院士这样说道:

“中国是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军国家,我们动力电池的产值已经超过万亿,从业的技术人员百万量级,无论是在科技前沿、产业发展、能源转型,各个方面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的,或许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也进入到了所谓的垃圾时间;但与此同时,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在坚定不移地大步向前。

01

三个方向:降本、高质量、技术创新

有消息称,占印度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超过60%的塔塔汽车,将向中国制造商采购电动汽车电池组,以解决早期车型电池电量下降等性能问题,并扩大采购来源。

而且印度另一重要车企马恒达,也在使用比亚迪生产的电池组

显而易见,中国动力电池出海,已经颇具成效。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电池厂商,纷纷开启出海战略,准备“大干一场”。而且不仅仅是印度,欧洲、北美等市场,都有中国电池厂商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出海并非简单的2个字,其过程之艰难,包括地缘政治、当地营商环境,以及技术发展等多维度影响,都对中国电池厂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打破限制?

“成本肯定还要下降,因为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卷的比较厉害,欧美也在重新审视更加低成本的技术路线,欧美也在更多关注磷酸铁锂,所以降本这条路会一直在路上。”

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 杨红新直言不讳道:

“除了材料降本以外,我们要更多关注制造降本、工艺降本,包括电池形态的降本。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动力电池的电池包PACK系统价格降到5毛以下,明年可能成为普遍现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力大飞砖,降本的同时把电池价格打下来,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

而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战火四起”,倒逼着动力电池价格不断下降,各大电池厂商如果想要保证一定利润,只能不断降本。但如何才能在“高质量”的情况下,把成本降下来?

压榨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是一个办法,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8月31日,天齐锂业公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财报内容显示,天齐锂业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64.1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4.14%。报告期内的净利润亏损52.0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80.68%。

市场有规律,盈利有周期,赚多赚少靠本事。但如果一门心思将上游产业链“逼死”,涸泽而渔只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何以可持续发展?恐怕,依旧只有技术创新一条路可以走。

“成本降低并不是简单降低采购价格,核心是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华军这样说道:“未来我们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在极限制造优化改造,另外要通过技术创新为降本服务。”

事实上,技术创新的方式很多,而经历过动力电池行业产能“大爆发”之后,高标准的制造技术,正在成为各大电池厂商角力的重点所在。这一点,在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主题演讲中,被着重提到。

02

一个共识:固态电池,并未成熟

提及技术创新,必不可少材料和化学体系的创新。但这方面的创新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

预想中,固态电池一出,必然会助力纯电动汽车,乃至所有的新能源汽车“登顶”。其主要依据在于,固态电池在补能和储能2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成长,极大程度解决了消费者的补能焦虑和里程焦虑。

然而尽管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固态电池的消息层出不穷,资本市场躁动,但更为理性的判断是:固态电池,并未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8日,鹏辉能源2024产品技术发布会发布了第一代固态电池:采用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280wh/kg,循环寿命600次,超宽温域是在-20-85摄氏度。

鹏辉能源表示,公司实现了电解质湿法涂布工艺创新,解决了氧化物电解质的制备工艺难题。而且采用此工艺的固态电池,整体成本相较常规锂电成本预计仅高出15%左右。

但在未来量产方面,鹏辉能源预计2025年启动中试研发并小规模生产,2026年将正式建立产线并批量生产,比宁德时代的2027年还要快上不少。

于是乎,整个资本市场开始暴动,纷纷大把撒钱,押注相关股票。只不过仔细去看的话,该固态电池不仅能量密度低的“吓人”,循环寿命也只有600次,如果每天完成充放电,甚至可用寿命不足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固态电池,真的成熟了吗?本次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曾毓群直言全固态电池不够成熟:

“研发全固态电池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化学体系的研究,其中最难的就是‘固-固界面’问题。如果用数字1到9,表示固态电池的技术和制造成熟度,1是刚开始涉及这一领域,9是技术成熟,可以投入大规模生产。当前行业最高水平只到了4左右,只是做出了一些器件样品,进行一些实验验证。”

总结来讲,目前的状态在于,一方面需要解决化学材料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固态电池制备工艺不成熟的问题,以及还要解决固态电池如何进一步在车端商业化落地的问题。

普遍降本增效大环境下,固态电池的高昂成本,谁来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说,动力电池行业进入到了垃圾时间,不如称其为,动力电池市场即将迈入规模效应的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

动力电池行业再也不会“堆产能”的野蛮生长,而是性能、一致性、可靠性、制造能力等各个方面“刀刀见血”的拼刺刀。

当然,这个过程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先发优势明显的公司,会占据主动。但不断膨胀的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的蛋糕,允许更多的后来者,分一杯羹。而且,在技术创新上,往往是后来者,更容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异军突起。

期待固态电池成熟的那一天,也期待中国动力电池走向世界的未来。到了那时,就会发现,此时此刻的艰难,不过是伟大成功路上的一点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