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有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同事赞誉的老师,她就是李光艳。2024年8月底,李光艳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殊荣。这一荣誉背后,是她多年来在乡村教育道路上的坚守与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袋为铭,初心如磐

一个写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布袋,是李光艳初心的象征。从荣华村完小到老窝镇中心完小,这个布袋始终伴随着她。这是她在昆明参加培训时主办方发放的装资料布袋,上面的校训由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亲自题写。培训结束后,她将布袋保留下来,挂在宿舍最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身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光艳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几代人都都未走出农门。她的父亲虽聪明勤奋,却仅读到小学四年级便无奈辍学。然而,父亲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毅然将李光艳送入初中,而后又支持她读中专。“父亲说孩子一定要上学,不然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李光艳回忆起父亲的话,满是感激之情。

在读师范时,李光艳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2004年6月,她顺利毕业,并通过择业考试,实现了父亲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

初入深山,坚守教育

2005年4月26日,李光艳来到了古登乡马跨底完小。那里的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她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艰难跋涉近3个小时,才抵达这个被大山环抱、近乎与世隔绝的村级小学。学校的条件令人堪忧,教室是五间铁皮房,学生住宿楼是两栋土舂房,老师们宿舍也是土墙房,且不能满足一人一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光艳感慨万分,她和另一位女老师挤在一个仅能摆下两张床的小房间里,还要在里面做饭。刚安顿好,想给家里报平安,却发现手机没有信号,爬到村子旁边的悬崖边才能找到微弱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跨底是一个傈僳族山寨,除了几位村干部能说几句磕磕绊绊的汉语外,村民们交流都使用民族语言。走进教室后,李光艳才惊愕地发现语言障碍成为了教学的巨大难题,她听不懂学生的话,学生也难以理解她的表达。面对艰苦的条件和交流的障碍,李光艳曾深感失落。但校长的鼓励、同事的帮助以及村民们的憨厚质朴,让她最终选择了留下。她还记得,过完阔时节后,孩子们会带着傈僳族特色的粑粑和肉来送给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光艳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傈僳语的任务,她向学生、同事和村民学习,尽管经常说错但一直不放弃。她用拼音的方式把容易忘记的词语写在本子上反复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傈僳语水平不断提高,与学生和村民的沟通也越来越顺畅。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她在课堂上有时会用傈僳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

爱洒学生,温暖人心

山里的人们普遍缺乏重教意识,时常出现孩子不来上课的情况。每当这时,李光艳总会第一时间进行家访,她与学生和家长倾心交流,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上学的诸多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们生活艰苦,有些孩子到了冬天也只能穿着拖鞋和单衣来上学。李光艳说:“很心疼那些孩子,当时自己工资也不高,但还是拿出一点给贫困的孩子买双鞋,买件小外套,让他穿得暖和一些。”

朋友似的交流互动和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2010年8月,李光艳从马跨底调回老窝镇崇仁完小时,很多家长都表达了对她的不舍。即使过去了十几年,仍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与她保持着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崇仁完小短暂任教一年后,李光艳又被调到荣华完小,直至今年8月底。在此期间,她一直担任班主任,还兼任过语文教研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副校长兼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乡村小学,寄宿制较为普遍,那些离家较远的孩子从一年级起就吃住在学校。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老师们便承担起“父母”的角色。李光艳更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衣服纽扣掉了,她帮忙钉上;裤子炸了线,她给缝上;女生辫子散了,她帮忙扎好。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回家,李光艳带着女老师们帮学生洗头,有时还亲自帮她们洗澡。晚上学生就寝后,班主任和值周教师要在宿舍外坚守,直到孩子们全部睡熟。刚入学的孩子容易想家,在梦中哭喊“妈妈”,李光艳就会进去抱着孩子,轻声哄着。她还会为女孩子编漂亮的辫子,师生感情日益加深。

有个姓武的女孩,因家中父母缺乏督促,对上学极为排斥。每逢周末学生返校时,李光艳都会早早地在校门口等待,如果看不到,就会赶到她家劝返,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督促孩子。在学校里,她也尽量多给武同学一些关心,在课堂上多关注她,课余时间和她聊天、给她梳头。在家校形成合力后,武同学逐渐喜欢上了学校和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在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名次,还获得了州级“优秀少先队员”称号,五年级下学期期末竟然考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德育为先,全面育人

李光艳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原则。她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善琴与李光艳共事七年,她感慨地说,李老师身为校领导,却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且担任班主任。李光艳带领孩子们走进茶园,体验采茶之趣,教导制茶之法;教孩子们纵情歌唱,用美妙的旋律滋养心灵;还时常与孩子们一起挥拍,在乒乓球、羽毛球的运动中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她带的班级在全校都是首屈一指的,多次获得优秀班级的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范引领,携手共进

李光艳对同事也非常热心。和善琴刚到学校报到时,面对新环境感到焦虑,李光艳的关心让她很快适应下来。李光艳是荣华本地人,经常给和善琴带蔬菜、鸡蛋,逢年过节还邀请她到家里一起过节。在教学上,李光艳悉心指导和善琴,使她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善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参加教育教学课堂竞赛且取得不错的成绩,教学设计都会请李老师把关,李老师会指出不足并一起修改。学校的关爱和李光艳的帮助让和善琴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立志成为像李老师一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新岗挑战,砥砺前行

鉴于李光艳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卓越表现,今年8月底,她被调到老窝镇中心完小任教,并被任命为中心校的德育主任,负责全镇各完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她有信心在一个学期内抓出成效,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她希望能为老窝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教19年,李光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为泸水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多次获得省、州、市、镇、校各级表彰,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今年8月底,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她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成为泸水教育的一面旗帜。

老窝镇中心完小校长何学荣自豪地说,这不仅是李光艳个人的荣誉,也是学校乃至整个老窝镇教育界的骄傲。全校教职员工将以她为榜样,为老窝镇的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光艳深知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一份责任,她也清楚自己还有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会更加努力。她感恩与孩子们的相遇相伴,感恩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她会继续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明灯,陪伴他们走过每一段成长的旅程。

云南网通讯员段国春杨权

责任编辑:李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