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能驾驶争议再起。

市民任女士在重庆市渝北区一小区的地下车库内,发现一辆车内无人的新能源汽车正在进行自动泊车,而车辆的周围也没有看到驾驶员,这让任女士觉得很危险。随后,任女士更是向相关车企发起诉讼,希望由法律来明确无人智驾的权责问题。而今,该事件已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同样不得不提的是,随着高阶智驾功能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奇葩”驾驶方式引发关注,比如在高速上飙至120码但驾驶位空无一人,或开车期间打游戏、看电影,完全不看路等。这些行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该如何定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木兴/制图

被定义为“辅助驾驶”

功能不足以取代驾驶员

回顾任女士提到的“无人泊车”事件,尽管真相是车主想尝试自己距离车辆远一点状态下的自动泊车功能,但此举已令他人产生了“车主不在周围”的误会,甚至产生危险意识困扰。

针对任女士的状告,车辆品牌阿维塔官方已向受到智能驾驶困扰的任女士和相关市民道歉。

根据阿维塔官方表述,阿维塔“泊车代驾”功能在设计之初就做了充分的安全考量,依靠强大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多重安全冗余,车辆能够自主处理多种风险场景,遇到动静态物体能够自动绕行或者刹停,遇到狭窄通道会车,也能够根据情况选择停车甚至倒车让行。但与此同时,该功能目前仍被定义为“辅助驾驶”功能,用户需要全程通过手机保持对车辆的监控并作好随时接管的准备。

对此,广东济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晓栋律师表示,智能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是两个概念,按照现有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需要去到L4或者L5级别才属于自动驾驶的级别,即便是L3也只是一种智能驾驶,是一种驾驶辅助,是不足以取代人这个司机的。

杨晓栋提到:“现行的交通安全法其实对这块是没有规定的。但在智能驾驶这个阶段,我认为是需要驾驶者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相应的事故,那么应该由驾驶员去承担这个责任。”

杨晓栋强调,车企应该把汽车相关的智能驾驶或者自动驾驶的这种级别和安全性,完完全全地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车辆的智驾功能,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智驾功能场景。

或许,特斯拉的“提车培训”给出了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据特斯拉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特斯拉所有的车辆都是在交付中心进行提车;车主提车前,有一个车主讲堂的环节,工作人员会跟车主进行一个车辆操作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熟悉产品。

该工作人员提到:“我们其实在销售端就会跟客户讲到自动辅助驾驶,同时车主才是这个车辆的掌控人。交付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这些都会教学一遍,而且我们的车是有一个提醒功能,在开启自动辅助驾驶以后,双手必须要握住方向盘。如果识别到没有握住方向盘,车辆会进行提醒。在提醒了三次后,车辆就会禁止你下一次使用自动辅助驾驶,并且是持续一周不能使用,有一点惩罚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要牢牢记住,自己才是车辆的第一驾驶人。”

夸大式宣传仍存在

消费者须提高安全警惕

虽说车企有责任完全告知用户关于车辆的智驾功能情况,但就目前来看,不排除有车企在宣传其智能驾驶功能时出现夸大、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发生。

2021年可以说是车企将宣传口风由自动驾驶改成辅助驾驶的分水岭;当年知名企业家林文钦驾驶蔚来ES8在沈海高速发生交通事故,使“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相关车企开始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随后,以理想、小鹏等车企为代表,对“辅助驾驶系统”的宣传用语进行删改,去掉了“高级”“自动”等词。

然而时至今日,尽管车企会规避“自动驾驶”这样的用词,但有的车企为了强化其智能驾驶能力,抢占智能驾驶的先发优势,在宣传时仍对其功能有所夸大,这无疑会让部分消费者误以为现在智能驾驶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

就目前来看,涉及车主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发生意外或事故的新闻并不少见,比如开着智驾在城区道路撞上天桥柱子,在高速开智驾行车遭遇撞羊群,销售带着客户体验智驾却撞上公交车,以及开着智驾发生与大货车相撞1死2伤等。

对此,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市场确实存在车企夸大智能驾驶宣传误导消费者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仔细阅读官方宣传资料和用户手册,了解车辆的实际性能和限制。同时,消费者在购车前应该向车企咨询清楚相关功能的使用条件、风险和责任,并保留好沟通记录。如果发现车企存在虚假宣传或误导行为,消费者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途径维权。

■新快报记者 罗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