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没有记载关羽去世后,刘备是什么反应,但记载了张飞去世后,刘备的反应。
《三国志 张飞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
刘备准备东征孙权,张飞率领万余人,准备从阆中到江州会合,准备出发时,张飞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杀死了张飞,带着张飞的首级,投靠了孙权。
张飞的都督快马报告刘备,刘备得知张飞都督有表上奏,就说:啊,张飞死了。随后追谥张飞为桓侯。
刘备
噫是表示悲痛或叹息的感叹词,但从刘备的反应来看,似乎并没有看出有多悲伤,而且刘备似乎猜中了张飞的结局,因为在此之前, 刘备提醒过张飞,鞭打下人后,不要把人留在身边,会有祸乱的,张飞不听。
最后刘备有追封张飞为桓侯,那么刘备追封关羽了吗?
没有。
关羽被追封,还要等到260年了,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此时距离关羽去世已经过去40年了。
为什么刘备只追封张飞,不追封关羽,这其实就是刘备对关羽有所怨恨。
关羽和张飞与刘备情同手足,张飞去世后,刘备有追封,关羽去世后,刘备没有追封,这不是区别对待吗?似乎能反应刘备的某种心情。
张飞去世,刘备追谥
关羽大意荆州是蜀汉集团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蜀汉势力彻底退出了荆州,没有荆州,刘备集团就难以实现隆中对战略规划,这对刘备来说,是极为巨大的震动。
要说刘备不生气,那是不可能的,但凡是正常人,都会生气,关羽作为荆州地区蜀汉军政一把手,刘备对关羽是足够重视并放心的,但关羽所犯过的错,是任何事件都比不上的,是最重要的战略性错误。
有人说刘备仁义,张飞失徐州,刘备没有计较,糜芳投降孙权,刘备没有追究糜竺的责任,黄权投降曹魏,刘备没有追究黄权投敌的责任,而对他的家人进行执法,这没有错。
但这些人犯的错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关羽所犯的错,关羽犯的错,让刘备的蜀汉政权失去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希望。
关羽去世刘备没有追谥
关羽失荆的时候,刘备已经60岁了,人生处于暮年,如果说从前有人犯错,刘备能原谅,那根本原因是刘备还有时间,还能努力,但现在,刘备已经是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他能不能夺回荆州继续理想,那是一个更大的未知数。
刘备政权跟东吴不同,孙权可以偏安一隅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但刘备不行,刘备建立的政权是汉,与刘邦的汉和刘秀的汉是一样的,汉政权必须北定中原才有合法性,否则蜗居西南只能算割据政权。
这是刘备一辈子的理想,刘备奋斗了近40年,哪怕47岁还要感叹一事无成,但从没有放弃过自己心中的理想,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投靠,哪怕抛弃老婆孩子,也要为事业而努力。
刘备事业心极强
刘备是事业心超强的人,是整个三国中最重事业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让他的事业处于绝望的打击,对刘备来说,该有多大的痛恨?
所以刘备执意东征攻打荆州,有人认为刘备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说了刘备想为关羽报仇,刘备东征荆州的主要目的是夺回荆州这座战略要地,然后继续隆中对战略,不管他能不能活到北伐中原的那一天,起码60岁的刘备还是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
刘备伐吴前,很多人劝刘备,包括赵云、黄权、秦宓、诸葛瑾,但是愤怒的刘备根本不听,尤其是赵云,大多数时候,刘备是听赵云的劝,比如刚攻下成都时,刘备想分百姓的田产和房子赏赐给功臣,但赵云劝住了刘备。
刘备愤怒,东征孙权,谁劝也不听
《云别传》: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从天下大势来说,赵云的话没有错,只有联合孙权才能对抗曹操,但是,从当前战略来说,孙权都偷袭了刘备占据的荆州,如果不反击的话,刘备脸面何在?蜀汉统一天下的战略何在?
刘备很愤怒,他一方面愤怒关羽大意失荆州,另一方面刘备愤怒的是孙权居然会偷袭自己的地盘,刘备必须要夺回荆州,才能继续曾经的理想,看懂了刘备,你就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了。
刘备是个政治人物,他的全部心思都在事业上,张飞被杀,刘备就说了四个字,看不到的悲伤,关羽如果是正常死亡,刘备应该是同样的表情,但关羽不是普通的死亡,是大意失荆州后被杀,这就让刘备非常怨恨。
刘备想夺回荆州
但是光怨恨是没用的,作为政治人物,还得从理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刘备必须东征孙权,在这一事件中,诸葛亮没有表明态度,因为诸葛亮大概率也是支持刘备的,没有荆州,隆中对战略是无法实施的,就会像后来诸葛亮一次又一次从汉中北伐,然后一次又一次因为粮食不方便运输而退兵。
所以刘备除了怨恨关羽之外,还得用一场战争来弥补关羽的过错,但很可惜的是,刘备失败了,他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