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浩瀚历史长河中,上汽大众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存在。

自1984年成立以来,这家中德合资车企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更以其卓越的产品和深厚的品牌底蕴,让“上汽大众”这几个字成为了几代人心中对高品质的定义。

从最初的桑塔纳开始,上汽大众用40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传奇。

国民车的诞生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和大众汽车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了合资合同,标志着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诞生。

两天后,在上海安亭举行的工厂开工典礼上,时任德国总理和中国领导人亲自挥铲,为这家合资公司奠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纪元,更为上汽大众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合营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

1983年,上汽大众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第一辆桑塔纳轿车的下线。尽管这辆车当年的生产依赖于进口部件的组装,但它却标志着中国汽车国产化进程的先声。早期,中国市场仅能为桑塔纳提供收音机、铭牌、天线,其它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要依靠进口——包括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方向盘。

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国内有一家方向盘供应商,几乎供应所有的中国汽车,但德方认为其技术不达标,从而选用了德国供应商为桑塔纳供应方向盘。那德方的技术要求和中方这家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有多大差距?中方供应商的方向盘技术指标只有4个,而德方的技术指标有104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驶下流水线

这只是当年中国供应链水平的一个缩影,车上绝大部分零件,中国供应商的技术水平都不达标。后来,国家成立专门的攻坚小组,死磕桑塔纳国产化,反复邀请德国大众专家前来指导,终于将国产化水平逐渐提升。

因此,桑塔纳的引进,不仅打破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封闭状态,更为中国汽车工业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后续的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桑塔纳的国产化之路,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起点。

“神车”桑塔纳

受到市场环境、国内需求、政策和税收等因素的影响,桑塔纳当时的定价为20多万元,作为参考,1990年上海房价约为2300元/平方米,一台桑塔纳就相当于当时上海一套90平米的房子。即便如此,这并未影响它受到市场青睐。桑塔纳不仅满足了当时公务用车、商务用车和出租车的需求,更成为了中国家庭梦寐以求的“神车”,其占据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一度超过60%。公开资料显示,在进入中国市场的40年中,桑塔纳有22年都是国内轿车的销量冠军。

桑塔纳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无疑是辉煌的。它不仅多次获得了“中国十佳轿车”、“中国最受欢迎轿车”等荣誉,还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消费者最满意轿车”。桑塔纳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一款车型的市场表现,更在于它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产物,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随着国产化小组的工作持续推进,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日益提升,成本逐步下降,在降低人们购车门槛的同时,让中国汽车供应链同步壮大。

比如上汽大众所在的安亭,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汽车城,率先形成了产业集群。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全镇拥有镇办企业36家,村办企业57家,从业人员10348人;镇村两级工业总产值42.58亿元,工业利润4.48亿元,分别是1988年的22.9倍和14.3倍。1998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提高到了92.9%。

与此同时,国民对桑塔纳的记忆也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浦东开放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则为浦东浦西之间的交通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1991年南浦大桥通车时,一队桑塔纳从桥上驶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款经典国民轿车,这不仅标志着浦东浦西之间交通的便利化,更象征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0年,我国人均GDP仅500元。到了2000年,增长至0.79万元。

一边是价格逐步亲民的桑塔纳,一边是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民。可以说,桑塔纳见证了人们幸福生活的进程。

爆款频出

从2000-2009年,中国汽车年销规模从208万辆跃升到1364万辆。2009年,中国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得益于更早布局的产业链基础及旺盛市场需求,上汽大众产销规模逐渐扩大。

公开资料记载,2000年,上汽大众销量22.2万辆。作为对比,广汽本田和上汽通用当年销量为3万辆级别。2009年,上汽大众销量已经达到72.9万辆。

进入成长阶段后,上汽大众并未满足于桑塔纳的成功,而是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线,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产品线丰富程度上,上汽大众在当时遥遥领先。光桑塔纳就有多种款型,此外还有帕萨特、polo、途观、朗逸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爆款车。

如果要用一款车型来代表当时大众汽车对于中国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以及中德双方在技术层面的强大协作力,那么一定是朗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吒Neeza概念车

2004年,这款车立项时,研发和市场人员走访北京、上海、沈阳、济南、苏州、深圳、成都等各地区城市,收集客户信息。2006年,哪吒Neeza概念车亮相北京车展,红色的车身、丹凤眼的头灯震惊了市场,而它就是后来的Lavida朗逸。上汽大众用这款车证明了合资品牌“在中国,为中国”的决心,是上汽大众团队基于德国高标准并融入中国消费者用车需求的“中国专属A级家轿”。

朗逸2009年销量14.6万辆,到2018年增长到50.4万辆,其间几乎都是轿车细分市场销量冠军。至今,这款车在中国累计卖出超过500万台,比大部分车企的累计销量还要高。

与朗逸拥有类似地位的,还有途观,这款车在2010年这个SUV尚未兴起的年代进一步丰富了上汽大众的产品线。SUV潮席卷国内市场,途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据中汽协数据,2008年中国市场SUV份额为6.72%,到了2015年,数字变成了31.1%。

公开数据显示,途观2011年销量约为13万辆。在哈弗H6、本田CR-V、日产逍客等一众强势产品中占据显眼地位。要知道,虽然都在SUV榜单的头部位置,但途观当年的售价约为21万-29万元区间,而CR-V、H6等热销车型的价格带要低于途观5万-8万元。

到2018年,途观年销量突破30万辆,而除了主打亲民市场的高性价比“神车哈弗H6”之外,那些曾经陪跑途观的选手大都不见了身影。

如今,上汽大众ID家族已然站稳合资纯电第一阵营,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上汽大众打响了合资阵营第一枪。

最后

桑塔纳,这个在中国市场创造了无数传奇的车型,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构成之一。国民车桑塔纳的故事,是中国汽车工业奋斗和探索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桑塔纳、朗逸等车型不仅成为了几代人的记忆,更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繁荣,也承载了无数消费者对汽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在此过程中,上汽大众则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贡献,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而在智能电动时代的席卷下,上汽大众正在积极转型,砥砺前行,开启下一个40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