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桂林一位父亲发布一则视频:4岁半儿子因为吃了葡萄过敏,成了全网最性感的“嘟嘟嘴”。父亲表示:虽然很心疼孩子,但是看到“嘟嘟嘴”还是没忍住笑了。孩子父亲说,葡萄是自己家种的,儿子以前吃过黑葡萄,没吃过这种青葡萄,刚吃了几颗葡萄,才过两三分钟,嘴巴就肿了,赶紧跑去诊所看,目前,孩子已痊愈,家人都不敢吃这种葡萄了。

罕见!男孩吃葡萄过敏肿成嘟嘟嘴,爸爸没忍住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罕见!男孩吃葡萄过敏肿成嘟嘟嘴,爸爸没忍住笑

网友纷纷表示:“原谅我笑出了声,然后就是心疼~”“对不起,看封面就想笑~”

还有网友晒出了同款嘴唇:“想起我家那可怜又好笑的娃。”

也有医生提醒:“嘴唇的‘嘟嘟嘴’叫血管性水肿,急性过敏导致的,严重的时候可能有喉头水肿,要重视,提高警惕。治疗以抗过敏为主,主要是口服抗组胺药物,儿童推荐仙特明滴剂或者氯雷他定糖浆。呼吸困难等需要立刻就医。”

过敏猛于虎,对孩子来说,哪些东西容易导致过敏?家长应该如何防备?

■中国7岁以内过敏儿童约2100万

儿童过敏如此可怕,那它在生活中常见吗?常见!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

“宝宝喝点牛奶就会咳嗽、身上起疹子......”

“撕了一点虾给孩子吃,吃完没多久,皮肤就发红起疹子了,吓得我都不敢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近年来,我国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2019儿童过敏基因检测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40%的0-2岁婴幼儿家长自报孩子曾经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症状,19.8%受访婴幼儿曾就医确诊为四类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

据估计,我国近年来每年新增的过敏新生儿超过了600万,0-2岁婴幼儿为过敏反应高发群体,7岁以内过敏儿童总量保持在2100万以上。

为什么有的宝宝特别容易过敏呢?

过敏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免疫反应,导致过敏的原因很多。

其中,遗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父母过敏和儿童过敏的发病率关系看,如果父母有过敏史,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高,而且过敏类型也比较相似。

另外,剖宫产、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过多摄入维生素制剂、烟草烟雾暴露等,也可能会增加宝宝过敏的风险。

还有很多人天生属于过敏体质。

过敏反应的表现很多,常见的有:

皮肤:湿疹、奶癣、皮肤红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肠道:便秘、呕吐、腹泻、肚痛等;

鼻:打喷嚏、流鼻涕、鼻痒、鼻塞等;

肺:喘息、胸闷、呼吸不畅、咳嗽等;

眼:眼痒、熊猫眼、结膜充血、眼睑疼痛、流泪等。

容易导致过敏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容易导致孩子过敏的因素都有哪些?

按照过敏原与孩子的接触途径,可以将过敏分为食物性过敏、吸入性过敏和皮肤接触性过敏。

食物性过敏:

引起食物过敏的东西很多,常见的有含麸质的谷物,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海鲜,如鱼、虾、蟹、贝类等;奶以及奶制品,包括牛奶,羊奶,奶粉,以及含奶的糕点、饼干都算;蛋类,包括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都是蛋类;还有花生、大豆、坚果等坚果,芒果、菠萝等水果,也可能引起过敏。

吸入性过敏:

通过呼吸进入人的身体,常见的有花粉、尘螨、灰尘、真菌、动物皮毛、羽毛、冷空气等。

比如,过敏性鼻炎就是一种主要由吸入性过敏原引起的疾病,在孩子中也很常见。

皮肤接触性过敏:

皮肤直接接触某些物质后,引起过敏。

如,有些人不能戴耳环、手表、皮带,因为对某些金属过敏。此外,紫外线、油漆、化妆品、香精、酒精等接触物也可能引起过敏。

家有过敏娃,家长应该怎么做?

预防食物性过敏,忌口是最好的方式。

宝宝有过敏史,对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要小心,家长注意备好抗过敏药物,并叮嘱长辈、老师、保姆等看护者。

不过,忌口不一定是终生的,随着年龄增长,食物过敏有逐渐消退的可能。

预防吸入性过敏和接触性过敏,最重要的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中的过敏原,如: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注意除螨,尽量不要用空气清新剂;

衣服尽量选择宽松柔软、全棉质地的面料,枕头、被子及玩具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尽量远离毛绒玩具;

避免接触汽车尾气、雾霾、太过刺鼻的气味或空气,如确实需要外出,建议暂时戴上口罩;

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注意关窗和减少户外活动,逛公园尽量远离花粉多的植物;

空调过滤器、空气净化机过滤网常常清洗或更换;

家中尽量不要养宠物......

此外,为了尽量降低宝宝过敏的可能性,家长们还可以这么做:

至少保证纯母乳喂养4-6个月,这里的纯母乳喂养是指不添加任何固体类食物和液体类食物,包括水。

根据孩子发育情况及时添加辅食,一般是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最早不要早于4个月。

另外,目前的研究不足以证实益生菌能预防过敏,但是,世界过敏组织2015年发布的《益生菌》指南中提到,益生菌对降低婴儿湿疹发生的风险可能有一定帮助。孕期最后3个月、哺乳期妈妈可以尝试。

过敏很常见,过敏也很危险,家有过敏娃,父母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