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冲浪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在网上晒出自己"社会性死亡”的时刻了。

这个自嘲属性拉满的词语,可不是传统意义的去世,而是一种“处在无比尴尬的场景中,没脸见人,只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甚至想立刻原地去世”的感受。简称“社死”。

最近一次看见这个词是在某校论坛里:有个学生发帖称自己借给同学一支果汁笔(进口文具),结果被对方发现这支笔居然是盗版的,现在极度害怕这件事曝光后自己“社死”。

我在某宝搜索到了这种笔,一支大概10元左右,虽说比一般文具贵,但也没有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仅仅因为10块钱的盗版文具就要“社死”,现在青少年社死的门槛也太低了吧。

但细细想来,这其实和最近校园中盛行的攀比之风不无关系。

基础教育的在校学生,由于平时在学校规定必须穿校服,所以他们就选择了校服中没有涉及到的鞋子大作文章。去年有高中生爆出群聊天记录说自己加入了一个学习穿搭的潮流群,却被群里的同龄人嘲讽连一双AJ都没有。

正因为攀比鞋的学生增多,还催生出了一个炒鞋群体。短短几年,热门鞋款就涨价几十倍,最疯狂的时候,一双鞋能被炒到70000元,涨幅超4500%。

男生攀比的阵地在球鞋,女生的攀比领域就更多了,JK制服、盲盒、文具都可以拉出来争奇斗艳一番。

物质攀比不仅存在于青少年中,儿童也会受到影响。我曾在校园里听到过一群小学三年级孩子这样的对话——

一位即将过生日的女孩A:“我马上要过10岁生日啦!这是个大生日,所以爸爸妈妈已经预定了一个泳池,打算给我开一个泳池生日Party。”

一听到这个消息,周围的同学们都嚷嚷着要参加,女孩A笑了笑说:“当然可以啊,不过你们来的人要穿的好看点哦!我已经买了艾莎公主的裙子。还有,每个人要带着礼物来哦!”同学们听了纷纷表示:“可以啊,送礼物没问题,生日都要送的!”

这时女孩A又说道:“这次生日你们都可以来,不过我不会再请XXX了,因为上次生日,她送了我一个礼物,我后来和妈妈碰巧看了看,连50块都不到,这怎么好意思送得出手啊!送礼人家生日礼物怎么也要200元以上吧!”

听到这儿我已经惊呆了:如今孩子之间送礼物也内卷到如此地步了?没有条件的孩子直接被排挤出了各个小圈子。

攀比之风

助长畸形校园社交

为何在校园里会频频出现物质攀比的现象?

首先,不少家长本身有攀比心理,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就让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的吃穿用度显示着家庭的实力,如果用的穿的都比不上人家,会显得十分没面子。因此,即使自己用的差一些,也要给孩子最好的。

就像上文例子中的女孩,如果妈妈经常引导孩子:礼物没有贵贱之分,都代表着朋友的一番心意。相信她也就不会说出那样的言论。因此,家长首先要放松心态,减少攀比,才能让孩子也做到一视同仁。

其次,是来自群体社交的压力。孩子们的友谊始于简单,有时仅仅是因为位置上的邻近,或者共同的爱好就能走到一起。而有的孩子为了能保持与对方的友谊,也会尽力与对方在各方面保持一致。

我的一位朋友李女士,她的孩子与同班同学小c是好朋友,小c的家庭条件优越,李女士孩子也觉得要和朋友处在一个水平线上,虽然觉得和小c在一起花钱太厉害,有些承受不起,但为了能继续做朋友,她也试着在网上购买一些替代产品,在减少花费的情况下维持着这份友谊。

你没看错,这种畸形的校园社交生态,真切地在每个学校上演着——三五孩子形成一个小圈子,与其他人划清界限,体现优越感;其他同学没有条件,却为了融入只能曲线救国寻找替代品,有时还会引来无情嘲弄。

诸如此类的攀比不仅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还会让在盲目攀比中一直处于劣势的孩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产生巨大心理压力。

他们在无法“胜出”的情况下,选择回避,游离于群体之外,产生挫败感、形成焦虑和自卑心理。盲目的攀比让他们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只去关注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久而久之,烦恼便也随着欲望的增多而层出不穷,幸福感荡然无存。

培养“厚脸皮”

提高社死门槛

大多数家长并不是没有经济实力来支持孩子的攀比行为,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必要,觉得学生应以学业为主,10块钱的果汁笔和1块钱的水笔在提升成绩方面不会有显著差别。

但是,投机者就可能会利用这些漏洞,对青少年投其所好,配合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就可能引诱未成年人走向物质欲望的深渊。这是校园攀比之风最可怕的地方。

对付攀比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适当培养“厚脸皮”。这种利用经济优势变向歧视其他同学,树立自己优越感的行为只在“老实人”面前才有用,也仅有“老实人”才会乖乖钻进别人设计好的框架,刻意迎合试图让自己融入圈子。

正确的迎击方式是:增加自己的脸皮厚度,打破原有框架,更换赛道。

只有在青少年阶段会格外看重“圈子”,觉得自己在同学圈子里丢脸,动辄就要“社死”。这既是青少年成长的特性,也与他们社会经验有限、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环境就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有关,将自己的同伴关系看得过重。

另外,孩子喜欢攀比本质上是因为不够自信。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喜欢用外在的东西和关系来彰显自己。

比如他们常见的说话方式,“XXX是我大哥”、“我爸爸是干什么什么的”等等。这是典型缺乏自信的说话方式。

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内在的能力维度上去寻找自信,换一个赛道来击败别人树立自信,不要落入他人的框架内。

当孩子走出家门,扎入人堆中开始社交,三五成群,有人带吃的,有人带玩的,攀比之心就会不请自来。这种攀比固然是原始的渴求,可一旦过度就变得不可取。

这时你要告诉孩子的就是:靠吃穿住行来博他人眼球,只是一时之事;靠自己努力所散发出的自信和光彩,才能永远吸睛。

作者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资深心理教育工作从业者。

作者:木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