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硬盘经过40年的发展,虽然容量和速度上很大提升,但归根结底受制于机械结构的限制,在寻道及读写速度上只能通过提高转速、加大缓存以及提高单碟密度来改良。固态硬盘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硬盘的读写速度,特别是寻道速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基于闪存技术的固态硬盘容量难以满足日常需求,特别是超极本之类设备大多为了追求性能而放弃容量,导致影音爱好者常常叫苦不迭。

早些时间希捷曾推出过一系列混合硬盘产品,将高速闪存用作超大缓存,面对经常读写的文件时访问速度会大幅提升,但本质上驱动本体还是机械硬盘部分,所以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奏效。而西部数据在去年底发布的WD Black²则彻底革新了混合硬盘概念,开启了合二为一的大门。

第2页 创新的整合设计

WD Black²的包装采用常见硬纸盒设计,内外两层独立包装,拉开外包装后可呈现完整的赛车图案。

附件较为丰富,说明书和产品保修卡各一份、还带个有类似优盘的设备,实际是驱动盘。

除了硬盘本体外西部数据很厚道的附赠了一根USB3.0转SATA的连接线,兼容普通2.5英寸硬盘。赠送目的应当是方便替换下老硬盘后让其发挥余热,从这点来说显得厂家想的很周到。

硬盘本体采用全黑配色,与Black系列相符合。硬盘整体厚度为9.5毫米,与普通笔记本硬盘一致,这意味可以插入主流笔记本甚至部分超极本之中。

WD Black²的表面有类似于PCB的纹路,而实际上这应该就是固态硬盘层的PCB电路板。受限于厚度,西部数据将其与外壳融为一体,由于是反转设计,所以没有元器件外露所带来的损伤风险。

WD Black²的背面,一块标准的笔记本硬盘,厚度为7MM的10SPCX盘,表面有硬盘型号和参数贴纸,如工作电压5V。电流0.55A。接口为SATA3接口,6G带宽足以满足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的传输速度。

很明显,WD Black²把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封装在一起了,通过特殊芯片来交换数据,并共用一个接口,对用户来说只需一个接口即可体验到固态硬盘的速度和机械硬盘的大容量体验。

通过拆解可以看到WD Black²采用了JMicron智微的JMF667H主控新品,这块主控在最近用的很多,诸如影驰的战将系列就是JMF667H的常客,实际上这款主控的读写性能不算很强,但寻道和4K性能不错。配套的还有课来自于那丫的闪存芯片。另外还有颗没有厂商标识的芯片,应当是数据交换用的。

第3页 彪悍的性能

WD Black²默认只有固态硬盘一个分区,需要在官网下载专用驱动后方能识别机械硬盘,驱动可自行在官网下载,也可以插入附件中的USB设备来实现下载,安装界面简单至极。

安装完成并重启后便能看到1TB机械硬盘分区。由于是独立的分区,所以操作和普通硬盘并无二致。

HDTune的读写测试并不光针对盘符,而是整个硬盘,因此需要把2个独立硬盘分区删除后才能测试。从结果来看WD Black²的成绩很有意思,前112GB是固态硬盘,因此读取速度达到了350MB左右,112GB过后速度直线下降到110MB左右,从112-1120GB是机械硬盘,所以速度恢复成10SPCX的性能水平。右侧的平均值不具参考性。

写入方面结果类似,只是固态硬盘下写入也并不是很快,基本在140MB左右,越过112GB后速度下探至1MB,这是因为2个硬盘用统一接口,造成接口的堵塞,但这只是一瞬间的问题,日常使用几乎碰不到这类情况。

CrustalDiskMark的测试可针对单独分区进行,单测固态硬盘后可以砍刀去最大读取在437MB,写入150MB,4K读取性能还不错。

AS SSD Benchmark是常用的固态硬盘测试工具,同样测试固态硬盘部分,结果系那是平均读取421MB左右,写入143MB左右,4K读取比较抢眼,此外64位深度4K寻道成绩也很不错,总分653,与主流固态硬盘处于同一水准。

第4页 合二为一的力量

从台式机角度来说,WD Black²并没有被选择的必要,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的组合已成为目前兼顾性能和存储的最佳选择方案。但对于笔记本和超极本用户而言,在有限的接口和空间下难以做出二选一选择。

而WD Black²的出现则很好解决了这个个问题,从实测结果来看WD Black²的的性能非常令人满意,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部分能够单独使用,无论是系统还是影音都可按需求独立存取,这与希捷的混合硬盘有很大不同。尽管从硬件角度来说WD Black²仅仅是把2块硬盘封装在一起,甚至在某种角度都难以称之为混合硬盘,但编辑认为,WD Black²的出世与其说是为了热卖,还不如说是技术和实力的一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