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看忽悠看基因 未来科技投资消费指南

第1页:科技创投并非全都靠谱

从硅谷到中关村,现在最火的就是科技领域的创投。与各种叫车软件不同,他们的实现方式相对简单,更多的是争取更多用户,很多科技公司其实是利用普罗大众对科技的认识不够,然后做“骗一笔”就跑的事情。这方面其实中外都有。很多非常前沿,甚至很多人上当,至少有着极大的争议。

技术的天然屏障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做学问的每天在象牙塔里面,并且都有硕士博士的学位,所以事情很少,这就大错特错了。国外的在2014年有学术界非常重大的事件,那就是2014年小保芳晴子的论文造假,导致了指导者自杀身亡,一时震惊的不仅仅是学术界,还有整个新闻界。

学术界发表论文,简单的说有个同行审议的过程,因为研究太尖端,外行也看不懂的事情也是正常的,同行也未必理解的透彻,尤其是上Nature这种杂志的论文,每一篇都非常前沿,Alpha Go上了子杂志封面没几个月就已经赢了李世石九段两盘……。小保芳晴子宣称的成果,在论文发表在Nature杂志后,同行用同样的方法得不到她宣称的结果,于是引发了整个学术欺诈事件。

这就产生了我们前面所说的问题:当一个事物,对一群人来说技术的门槛足够高的时候,很可能就有骗或是作假的机会……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很可能并不高的技术门槛,就已经足够骗人。

第2页:先从电动车说起

先从电动车说起

电动汽车或是新能源车最近非常火爆。究其本质,发现其不过是电池、电动机再加上其它的零部件。这里会发现,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斯拉,其它的现有的整车厂,基本都是走混动、先降低油耗的路线。为何巨头们不放弃烧汽油的发动机?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企业跟着凑热闹出纯电的?这里面的猫腻就多了。

电动车最大的制约难点是电池续航里程的问题。之前笔者在文章里剖析过电池行业的现状,其实是电池已经有二十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了。特斯拉的方案是用好几千节18650电池作为动力,这让特斯拉的成本非常高,因为18650本身就很贵。但是优势也是明显的,特斯拉标称的里程很长,Model X 90D标称达到了470公里,是目前所有电动车中最长的。

但是到国产这里,电池摇身一变成了目前电动自行车上的磷酸铁锂电池,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低,当然成本也低,不过代价是续航不行。现在的PPT电动车创业公司就是利用人们并不了解电池行业现状而到处吹牛圈钱或是企图圈钱,阿猫阿狗都来做电动车很明显。

54度电跑200公里左右(正常温度,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很差),您可以算算目前主流1.4T左右发动机的百公里油耗折算成百公里开销,再算算电费,嘿嘿。更不要说来骗钱的所谓电动汽车其实连工厂都没有。这个行业骗子扎堆,很多还不是骗消费者,而是虚假项目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巨额补贴,几个人一年骗电动车补贴几个亿的也有,这里就不展开了。

电动车购买,要擦亮眼睛,为了补贴额度,虚标里程的太多,如果实在有代步需求,还是买“靠谱”大厂的吧……

第3页:互联网思维骗钱指南

互联网思维骗钱指南

电动车有点麻烦呀,怎么才能在短期骗到钱?答案是去kickstarter上众筹。相比电动车可能开发布会还要改装特斯拉不同,kickstarter上,只需要有项目描述、一段介绍的视频就可以向公众筹钱了。

一段美好的视频往往燃起人们对项目的向往,所获筹款远大于最初设定的目标是常有的事情。当然kickstarter有很多按时发货的例子在前面。这里要说的是不靠谱的。

靠电脑特效视频诈骗的Holovision

比如LUCI,这个产品像发带一样,号称带着睡觉就能让人只做美梦,后来被揭露出来就是诈骗,因为没有能控制梦境的电子产品,化学致幻剂通常都有毒……另外一个叫做HOLOVISION的产品则号称能实现3D投影,比Magic Leap还能吹,Magic Leap好歹是有技术大牛做出了眼镜的原型产品,这个HOLOVISION则什么都没有。

众筹模式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人和企业。不要参与你有一丝丝怀疑的科技产品众筹,是远离上当受骗的基础。众筹的最大问题是按时交付,Kickstarter的统计是只有2成能做到。

第4页:欺诈的根本原理

欺诈的根本原理

前面说的造假,可以说总结起来的规律并不复杂,那就是骗子要看欺诈的对象是谁,什么样的骗局足够欺诈?

比如说电话欺诈现在对于经常上网的人已经不是骗局了,骗术并不高明,但是依旧能骗到钱。这其实是一种过滤机制。一眼就能看出是骗局的人,也不是这些骗子的目标受众。前面KickStarter上的例子就说明了,当一个骗局的技术门槛足够,有相当判断能力的人还是会上单投钱。

这里举个例子,是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产品空气雨伞。这个产品的设计理念是:没有传统的这雨材料,而是用伞柄吹出的空气,吹走你头顶上方的雨。这个理念显然是完全可行的,难点是你要产生足够的气流才行。这需要极强的风机和与之匹配的动力储备,用电池还是发动机?18650这种电池的能量是无法输出足够的功率吹开比较大的雨。这个项目也毫无悬念的失败了……因为核心问题解决不了。

要骗什么人,就设置多高的技术壁垒是骗局成功的关键。当技术壁垒足够高,如果能够结合科学界的热点标签:VR、基因剪切、干细胞及各种不靠谱的干细胞疗法、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如果把两个乃至多个这种标签结合起来,则更容易骗到钱,至于有没有最终的产品面世有什么关系呢,很多骗局可能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人揭穿过。

第5页:最惨还是股民

最惨还是股民

现在科技产品太多,用高科技行骗的同样也多。科技带来的诱惑太大,怎么才能保护股票的投资?这是个很有趣的命题。

第一个,如果真想参与,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比如说,某企业的某产品号称用了某种先进技术,那么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检索相关的学术论文,来看看这方面究竟进展到了哪一步。如果学术界还都没有太多进展,怎么可能应用到产品上?这对医院里面的绝症病人家属尤其重要,对亲人的爱导致他们最容易上各种“新药”、“新疗法”、能根治XXX(尚未攻克疾病)专科医院的当。

这方面电信的例子是去年底,有人炒作华为新手机用“石墨烯”电池,股市石墨烯板块第二天资金流入高达200多亿,但是事实上石墨烯和电池没什么关系,目前的技术都是做电容器,华为这样的技术企业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是资本市场策划的骗局。消息面上,什么风吹草动都可能产生你持股股票的涨跌。这两天就连AlphaGo和李世石下围棋,都有xx智能一类的公司股票上涨,可这些公司和谷歌有什么关系?多研究这些企业的技术背景与应用前景,少听忽悠才是正确的股票价值策略。

科技股显然不是不能买,但是要看清科技公司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愿景,也就是他们企业的基因。这才是甄别一个科技公司的股票应该做的事情。在今年,尤其要擦亮眼睛,一定有很多人用VR这种年度概念热点来炒高股价套牢股民。每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有年度技术的评选,这个受尊敬杂志的一个好处是,它不仅仅是介绍新技术,还有可能的成熟预期。这是给你判断技术是否靠谱、是否值得投资相关股票的信心来源。

利用科技的手段或是概念骗钱,古往今来一直都有,我们需要擦亮眼睛,敬畏科学技术。技术的变革会摧毁一切顽固的保守势力,作为普通人,你其实不去主动追求高科技,高科技的浪潮都会把你席卷在其中。十年前你能想象你现在用的手机有这么快、这么多的功能、这么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