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音大乱逗:从无线化看这些年的影音变革

第1页:设备无线化 想要拥有这么难?

时代变革,“猜”准技术革新的人才是最大的赢家。当然,有人猜对了,有人赌错了。一批批厂商借势雄起,也有一家家厂商轰然倒下。为何欧美影像品牌纷纷没落,为何音频厂商反复洗牌。是消费者太过刁钻还是厂商“MDZZ”,且看本期影音大乱逗——从无线化看这些年的影音变革。

设备无线化 想要拥有这么难?

设备无线化,是这两年影音器材升级变化中的一个可见的趋势,但无论是相机设备,还是耳机音箱,这些设备的无线化进程都可以用相当缓慢来形容。似乎新技术总比我们预计得要“来的晚一些”。这又是怎么个情况内,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

影音大乱逗:从无线化看这些年的影音变革

[#zolsplit_qrcodea二维码区域分隔符开始#]

往期回顾

影音大乱逗:趣谈唱片上的摄影作品》

《影音大乱逗:深扒发烧路上的玄学套路》

[#zolsplit_qrcodeb二维码区域分隔符结束#]

如今电子设备的升级速度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时代。消费者面对这些新奇的技术,新鲜的功能,接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可就在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新潮时,我们却发现厂商们开始“OUT”了,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厂商的变革速度比我们消费者还来得慢一些,似乎是身为消费者的我们太“嬗变”了。

可身为消费者的我们很冤枉啊,当我们都开始觉得某项技术或是功能已经是产品必备特性时,一些厂商反而落后了。年年的科技大会上,各大厂商都拿出新技术来展示,而到我们消费者都接受了新理念的时候,厂商却说:恩,我们只是试制……这时自然消费者会对这些逗我们玩儿的厂商“挥手再见”。

每年我们在大型客机展会上都能看到各种新奇的玩意儿,然而到了商品化上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相机器材也好,音频设备也好,新产品可谓是层出不穷。但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厂商的接受程度似乎比我们消费者还要低一些。当年的数码相机,如今的无线音响。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厂商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有时会突然显得热情不高。

而有时候我们又会觉得厂商在创新方面用力过猛或是走了歪路。明明不是消费者需要的功能,一些厂商却在这方面相当“卖力”。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如今消费者和厂商间对技术的认可的不同于差距呢?这次咱们就深扒一下。

第2页:数码革命:慢半拍的“杯具”们

数码革命:慢半拍的“杯具”们

产品迭代升级,是每个时代的厂商都要面对的问题,技术不可能一成不变,新产品替代老产品也是必然的规律。这些年数字智能化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产品革新也越来越多。我们也着实见到了不少厂商的更新动作缓慢而被市场淘汰的故事,下面咱们也举些“栗子”聊一聊。

从影像行领域说起,胶片时代“航母级”的柯达,沉醉在自己的胶片帝国里而被数码大潮“拍死在沙滩上”(在前两年更是直接破产重组)。而其中衰落的不只是柯达这一家名号响亮的公司:宾得、哈苏、禄来……太多熟悉的经典品牌在这次数码革命中倒下(至少达不到当年的江湖地位了)。厂商们都自信地选择轻视数码技术应用,缓慢的转型它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另一方面,音频行业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索尼的Walkman帝国可以说是顷刻间被水果的iPod系列产品打垮,太多熟悉的日本音频制品厂商快速地被淘汰下来。爱华(AIWA)的辉煌也仅仅在磁带之后就已经消亡。而对于音频领域来说,曾经的变革都发生在存储媒介的变化上,而声音本身还是体验的重点。而现在新的变革已经出现,并且和曾经的变化不太相同,那就是网络化。现在已经像是有Sonos这样的“新”品牌火了起来,而曾经音频领域的巨头们,似乎船太大掉头也慢。这种情况尤其类似曾经的胶片到数字的变革。

这些鲜活的“栗子”们都让人颇为唏嘘,当消费者都已经发现了数字化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时,这些传统大厂们却莫名地没有跟上新趋势来推出新产品(或者是新产品选错了方向),这些曾经以产品研发创新能力著称的名厂反而成为了变革大潮中的逆势者。正是在转变时间里犹豫慢了的半拍,导致了这些公司完全不同的走向。

第3页:研发不接锅 有技术没产品的尴尬

研发不接锅 有技术没产品的尴尬

而实际上,这些慢半拍的厂商们还不一定是真的慢。在这儿笔者还是用“栗子”来说事儿:还是聊最惨的那个——柯达。如今的数码相机消费者都基本听说过这个曾经数码时代的巨人,而大家也都知道柯达在数码时代没落的结果。可你是否知道,柯达是当年可是数码相机技术研发中的佼佼者呢?

实际上,当年的柯达在技术方面可谓是有着相当的优势,我们如今熟悉的厂商比如佳能、尼康,他们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是采用的柯达的CCD传感器(实际上,柯达也借由各个日系厂商的卡口为系统推出过多款数码单反相机)。而在更专业的中画幅领域,更是可以说是由柯达独霸的。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掌握着传感器核心技术的厂商,在前些年说倒就倒了。按理说,明明掌握着数字影像成像的核心技术,依靠自己的传感器技术在数字时代继续保持正常盈利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反而,几家原先采用柯达CCD传感器的厂商包括佳能、尼康,都渐渐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数字时代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

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总会产生一种感觉:为什么这些新技术明明如此受大家欢迎,可作为产品生产商的各大品牌却迟迟没有拿出动作来更新。甚至连身为消费者的我们都已经看到了技术变革已经到来,然而似乎厂商们甚至对这些变革不为所动。

也就是说,实际上对于厂商而言,新技术开发还真不一定是难事,而很多新技术也不一定是多么困难的技术壁垒。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厂商滞后于消费者的结果呢?

第4页:拖家带口很辛苦 无视消费者很可怕

拖家带口很辛苦 无视消费者很可怕

前面也说到了,技术研发对于大厂商而言往往不是瓶颈所在。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如今我们总感觉产品更新效率“慢半拍”的问题呢?这咱们就得聊聊消费和生产两边的立场和思维方式问题了。实际上:厂商不可能(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什么新技术更加便利实用,更高效,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必然会成为主力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可如果是站在厂商的角度,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了。首先,新技术大家都喜欢,能拿来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东西自然是大家希望的。然而,厂商需要思考的不只是单纯的一个产品,而是要考虑到自己的整条产品线。

越是大型厂商,就越是面临“拖家带口”的问题,自己本身就有着接完整的产品线,而新产品的到来对于现有产品线很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如何平衡新技术下的新产品与现有产品线,那真心是个技术活儿。当然,熟悉的朋友会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问题。

显然,厂商要考虑的东西比消费者想的要多得多,而除了这些立场以及机会成本的问题外。实际上厂商的惯性思维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本来是我说了算的事儿,怎么就变成我得听你们这些买我产品的人的了?”如今,市场在变,消费者也在变。消费市场正在真正意义上地向买方市场过度。厂商们,也得慢慢回过味儿来才行。

实际上,这就是如今信息化时代带来的结果:信息从不对称到对称化的问题。互联网与电子科技设备并不发达的年代,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有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厂商是站在绝对优势的一方,消费者基本只能看到厂商想给消费者看的信息,而随着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尤其是如今买方市场化后,这一平衡的变化,更是带来了消费者不同的消费理念:

“你不做无所谓啊,我可以不买啊~”

消费者如今很大程度上拥有了选择权,市场竞争的激烈,产品迭代速度的加快。当然了,不少厂商还没反应过来或者说是没能适应,而这也导致了如今身为消费者的我们,会感觉到产品升级速度不足,功能提升不大。

第5页:再聊无线 革新的无奈:现有市场太成熟

再聊无线 革新的无奈 现有市场太成熟

咱们再聊回开头说到的无线技术问题。无线技术,可以说是如今音频和影像领域的一大技术宠儿(起码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认为它还是挺有用的)。无线功能带来了操作的便利性,器材的便携性,而设计简洁性更是之前有线设备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无线技术也可谓是音频与影像器材智能化的重要一环。正所谓你连Wi-Fi都连不进去,还谈什么智能化啊。

但如今的无线化的进程可谓却比我们预想的要慢的多,当然,无线技术应用总是不免有很多技术障碍。可就无线技术本身而言,在现阶段达到普通大众使用需求下(如传输速度,音质等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而难就难在现在的有线设备太成熟了。

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如今市场的主流仍然是有线设备(这方面音频设备更明显),站在厂商的角度来看,犯不着以损失自己现有产品线来快速推广无线设备。因此,有技术的人不做,想做的人没技术,就变成了这么一个有些尴尬的状态。所以如今音频和影像产品的无线化都还是处于“涓涓细流”的慢慢升级状态。

第6页:新问题:谁才是技术变革的推动者

新问题:谁才是技术变革的推动者

时代变了,消费者变了,技术变了,规则也变了。技术需求不再只是单单厂商想当然觉得什么重要去做什么(实际上严格说一直都不是,但过去消费者的影响力相对低很多),而渐渐变成了消费者与厂商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线化可以说是未来影像与音频行业在智能性发展上必然的趋势,但趋势是趋势,进步和变革有时候就还是得一步一步来。毕竟不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苹果这样的强势变革者。

作为技术开发方,厂商实际上是最新技术的拥有者。毕竟人家是技术的开发方,我们如今见到的技术至少也是厂商已经完成其开发周期的成熟技术了。这些一切技术核心厂商们实际自己都掌握在手里,只是,如何将这些技术排列组合成一个成熟产品,这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当然,其实厂商如今为我们也创造了很多“需求”:无线音响系统,智能化的相机系统,取消3.5mm接口,更注重视频拍摄……等等这一切究竟谁押对了宝现在说仍然都还是个未知数。新技术有了,那么谁才是消费者接受的新技术,那种新技术才会是变革的未来,这现在咱还真不能把话说死。消费者和厂商间多少还是更像一对欢喜冤家,至于究竟谁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咱们还真得等上个几年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