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新中国即将迎来十周年诞辰,为了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年,基本上所有工作都进入了紧张阶段。

在这种节骨眼上,所有人都不敢松懈,为了高程度完成手头上的任务,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决定去往湖南长沙,进行实地考察,确保手头上所有的数据真实可信。

巧的是,粟裕老家在湖南会同,离长沙并没有多远的距离,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回湖南,随行的工作人员纷纷建议粟裕,在事了之后,趁这个机会回家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粟裕却坚定地回绝了工作人员,他知道工作人员都是好心,但是,在他看来,此行是为了完成组织上的任务,自己带队到长沙,目的是进行考察,倘若自己借机回家探亲,便是擅自离岗,这样无疑是带头违反纪律,他不能以公济私。

虽说粟裕表面上表现得并未有任何回家探亲的心思,可是,实际上,内心早已控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今来到了家乡湖南,却不能回家看望母亲,粟裕的内心着实是五味杂陈。

好在,一天一位远亲的出现,给粟裕嘈杂的内心,带来了安抚:

“你父母身体都好着呢,不用太担心,现在你那些兄弟姐妹们都在家里,正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呢!现在啊,家里吃得饱、穿得暖,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吧!”

远亲留下的话,使粟裕一直牵挂的心,也放进了肚子里,在考察结束后,他便安心地去往了另一个地区,接着进行考察了。

然而,粟裕从未料想过的是,这一次的机会错过后,此生他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一、 抱憾离世

1981年,粟裕已经74岁高龄,与那一年不同的是,这时的粟裕已经没有了身上的重任,不幸的是,此时的他,已经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了。

病房内的他,早已没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病重之下,他只能躺卧在床,回想起自己那长达六十余年的革命生涯,粟裕深觉此生如此已是极佳,然而,唯独一件事,他却不愿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忍着身体不适,叫人拿来纸笔,在病床上,粟裕颤抖着右手,写下了一封信,交给了中央:“我深知自己已时日不多,愿在最后时刻,能回家看看,还愿中央批准!”

落叶归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难以更改的情结,曾在战场上历遍生死的粟裕,同样逃不过,在病重之时,他只想回家,看上一眼故乡。

在收到粟裕的信后,胡耀邦同志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回复,希望粟裕能够等上一等,等到医学专家对他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再决定是否回乡。

很快,医学专家的判断结果出来了,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根据各种检查数据结果显示,粟裕的身体各项机能已经纷纷亮起了红灯,一旦有任何恶化出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此时长途跋涉,绝对是不可取的。

最终,在医学专家的建议下,胡耀邦只能忍心拒绝了粟裕的回乡之请。

与此同时,为了安抚粟裕,胡耀邦同志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安排粟裕的老搭档张震,暂替粟裕同志回一趟湖南会同,替粟裕看一看家乡的具体情况。除此之外,胡耀邦同志还向粟裕保证道,一旦身体情况转好,中央会立刻安排其回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种时刻,替兄回乡,张震内心实在不是滋味,为了能够让病榻上的老友,尽快看到家乡样貌,在收到替粟裕回乡的任务时,赶在第一时间,张震就带着粟裕的秘书和其他同志,去到了湖南会同,在粟裕的老家,亲自走遍了粟裕曾经生活过、玩耍过的地方,还亲手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将一些地方全都记录了下来。

收到那些照片的粟裕,激动地当场流下了热泪,将那些照片拿到手上后,一张张翻看,照片中有自己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和记忆中院落里父母亲手种下的油茶树,慢慢地便陷入到了回忆当中。

见粟裕如此,唯恐好友心情过于激动,不利于休养身体,张震连忙上前,将那些照片拿走,将手上拎了许久的会同特产,递了过去。

在此之前,心思细的张震,便询问过医师,粟裕能否吃他带来的食物,在得到了医师的许可后,张震才安心,将自己带来的特产,带到病房内。

小口小口吃着家乡的特产,那珍惜的模样,使得张震不禁湿了眼眶。而粟裕却并未再次流泪,这时的他,脸上挂上了一抹微笑,微笑当中,似乎带着丝丝的遗憾和苦涩,也许是心中有所料想,这恐怕是自己最后尝尝家乡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粟裕头疼病已经到了药物控制不止的地步了,不仅整天头疼不止,甚至有时会疼得晕厥过去,就连现在说话都只能断断续续,含糊不清。

自张震送来那些照片之后,粟裕仿佛看开了回乡这件事,再也没提过回乡,转而催促着妻子和工作人员,着手准备自己的身后事。

1984年2月5日,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的粟裕将军,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其夫人楚青,遵从其遗嘱,将其的骨灰,撒到了他战斗过的二十余处,其中粟裕将军的家乡,湖南会同县,是最首先去到的地方。

二、 晚年不幸

说起中央当时为何会安排张震替粟裕返乡,便要提到了两人的生死情谊,而在粟裕病逝后,张震的所作所为,更是将两人的情谊,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出来。

就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粟裕回湖南考察完成过后,回到北京的粟裕,没过多久,便收到了国防部的职位调动任命,命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职,然而,此次职位调动并非升职之喜,在收到职位任命书之前,粟裕刚刚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受了“批评”,被扣上了“帽子”,那次的军委扩大会议,甚至一度被称为“批粟大会”。

尽管中央对先前的错案大力进行平反,可是,身为第一大将的粟裕,头顶上被扣上的“帽子”,却迟迟没有摘下。直到离世,粟裕都没能等来上级为自己平反的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好友解除冤情,在好友逝世后,张震就开始着手,为之到处奔走,一度将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为好友平冤一事之上。

好在,他的一番苦心,终究还是没被辜负,在张震的奔走号召之下,1984年9月11日,在多位中央领导的发声支持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之中有关粟裕的介绍之中,中央军委加上了这样一句话:“1958年在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批评”。

就是这样简短的一句话,便为已经逝世的粟裕,洗刷了身上的冤屈。

短短十几余字,其中却凝结了数十人的心血,为了洗刷粟裕大将身上的冤屈,在张震的委托之下,杨尚昆等人联合写了不下十封信,交给中央。

对此,张震内心里,并未真的感到满意,在他看来,为革命事业不惜付出生命的粟裕,不应是这般结局。

为了更多人了解到粟裕的功绩,张震特意找寻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史料,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全国人民都了解到了粟裕大将的事迹和功劳。

1992年10月,已经78岁高龄的张震,依旧没有忘记粟裕曾经蒙受的冤情,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他,再次找到了粟裕之前的老部下,重新提及了为粟裕大将正名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收到了一封,由黄亦凡、黄野松等五位粟裕老部下联名写下,建议召开粟裕大将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的报告。

次年12月25日,《解放军报》与《人民日报》两大公共刊纹,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追悼文 ,此篇文章由刘清华和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署名。

这篇追悼文,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文中特意指出,在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之上,粟裕同志遭受了错误批判,并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并在最后特意表明,中央军事委员会一致认同,此事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虽然中央没有召开纪念会,但是,此篇文章的发表,完全意味着粟裕将军长达36的冤屈,终于被彻底洗刷干净。

身为粟裕的老战友,一直在努力的张震,心中的执念终于能够放下来了。

三、 伤痛折磨半生

在那之后,粟裕将军,再次进入人们视野,便是2007年秋,一名记者进入北京雨儿胡同说起。

那年正值粟裕大将一百周年诞辰,名叫陈荣坤的记者,赶在约定好的时间前,来到了粟裕大将家中,采访对象正是粟裕大将的妻子楚青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赶慢赶,好不容易没超过约定时间,一进四合院内,陈荣坤便四处索寞最佳的录影位置,在院子里看来看去,最终还是定下了粟裕大将生前常常会客的客厅。急忙招呼人摆好机器,架好录像机,陈荣坤便示意站在门口,一直默不出声,微笑着看着他们操作一切的楚青夫人,可以开始了。

在门外的阳光映射下,慢慢走过来的楚青夫人,身影显得格外清瘦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人吹走。

与其外表大相径庭的是,楚青夫人并非像看起来那般、沉默寡言,反而格外健谈,陈荣坤每个问题,她都回答得滔滔不绝。

尤其是在陈荣坤提到粟裕将军与其两人的革命生涯时,原本神色平静的楚青夫人,眼神中慢慢地射出了光彩,80岁高龄的她,眉飞色舞地讲述着与丈夫两人,如何相爱的故事。

然而,说着说着,她的眼神却突然黯淡了下来,神色很是悲伤,细看之下,方能看出其中带有一丝悔意。

陈荣坤见状也不敢打断,只能继续倾听下去。

“他一辈子行军打仗,前前后后受过六次伤,可其中两次的头伤,却几乎毁了他后半辈子啊!”

强忍着悲伤,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楚青便接着断断续续说了下去。

“那弹片整整跟着他54年,直到死了,火化了,才……”

说道丈夫去世,楚青再也忍不住了,当着众人,掩面哭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大将的两次头部受伤,第一次弹片只是擦过右耳,并未留在头内,而第二次,是在水南作战期间,炮弹落在了粟裕身边,碎片飞入了头内,这进入头部的碎片,在那之后一直都没能取出。

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能够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粟裕便深觉万幸。然而,这次受伤,他却落下了一生的病根。

时至今日,身为妻子的楚青,再回想起当年依旧清晰地记得,碰到战事吃紧,急需战事调整时,头疼便会发作,粟裕将军为了缓解疼痛,不惜用冷水一遍遍浇头的痛苦模样。

这样一位被毛主席评价“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善于以少胜多,多次取得大胜利的战场英雄,后半生却一直饱受病痛折磨,直至去世,都未能逃脱病魔的魔爪……#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