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

“碱嘎巴”何以变身“金疙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碱嘎巴”何以变身“金疙瘩”?

刘玉锁的一天,从“瞧”麦子开始。

“几乎每天一早,我都要来地里看看庄稼,这已经成为习惯。眼下,正是旱碱麦的快速生长期,尤其要多注意。”看着长势良好的麦苗,刘玉锁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刘玉锁,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是个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庄稼把式。“以前我们一直和盐碱地较劲,种啥啥不成,俗话说: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涝不旱收碱嘎巴。这几年经过土地改良,大伙儿拾起了种粮的积极性,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可以看出粮食生产是总书记时时放在心上的大事。”总书记的话,让刘玉锁有了“主心骨”。

近年来,河北沧州结合实际探索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径,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地块已破“碱”重生,变为富农的“金疙瘩”。盐碱地上的农民,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旱碱麦田。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摄

破“碱”第一步:唤醒“沉睡”土地

何为盐碱地?

“这里都是退海地,以前就是大海。”后仙庄村村委会主任刘建对过去仍然记忆犹新,“专家说沧州盐碱地耕地pH值高。土壤盐碱度太高,就没法长庄稼。土地被太阳一晒比砖头还硬,一下雨又比豆腐还软。”

好地长好麦,这似乎是“常理”。但这块土地,只能逆势而为。

“其实治理的原理很简单,盐多,我们就想方设法地排盐。”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于荣艳介绍,当地挖了许多排水沟,利用夏季雨水量大并且集中的特点,通过排水沟把淋洗后的盐分排出去。同时通过深松、深耕增加土壤蓄墒能力;通过免耕,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减缓盐分向地表转移。

“目前,黄骅市正在实施北部河渠连通提升改造及引水灌溉项目,积极推进1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当地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了盐碱地特色产业研究院,探索应用盐碱地改良新技术。”于荣艳说。

曾经沧海,今日良田。如今,刘建家的小麦平均亩产500斤,每年都比他预期要好得多。“今年的夏收快到了,等我好消息!”

河北是盐碱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在强化盐碱地改造提升方面,将依据全省盐碱地分布状况,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潜力,构建盐碱地资源数据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工作人员在试验田里进行小麦采样工作。苑立伟摄

破“碱”第二步:培育“适地”种子

改善好土壤,接下来,种什么、怎么种,成为新的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高产的关键。在这个环节,许多科技人员作出了长久不懈的努力。”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产品安全监管科科长赵振春说,“旱碱麦是盐碱地的代表性作物,也是沧州盐碱地上的主角。”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北省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鉴定耐盐碱种质资源,创制特色优异新种质,培育一批耐盐碱新品系和新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州培育的旱碱麦品种。傅新春摄

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的科技人员,有“点兵点将”来的,也有“自告奋勇”来的。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张卫军就是“自告奋勇”中的一员。

张卫军黝黑的皮肤和粗糙的双手,同劳作的农民一样,是他多年来常往田间地头跑的象征。“以前这里主要种植的品种是‘小红芒’‘红秃头’,产量不高。”张卫军告诉记者,“捷麦19”目前是沧州运河以东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亩均产量能达到520斤,相当于翻了两番。

“选育新品种,每一块田前面都有一个牌子,代表一个不同的材料(品种),这一片试验田总共有一千多份材料,每个都要培育六、七年。通过杂交优中选优,同时分离不稳定的品种,从这些材料中,能挑出一个好品种就算成功。”张卫军说。

过程漫长,好在结果令人欢喜:沧州新培育的11个旱碱麦新品系已进入审定程序,新审定了沧麦18、泊麦20两个旱碱麦新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蒸面花的模具。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摄

破“碱”第三步:研发“花样”产品

向盐碱地要食物,还要向特色农业要效益。

“这是用旱碱麦面粉搭配旱碱麦麦麸与高筋面粉烤制的面包,我们将处理后的旱碱麦麦麸加入面包里,既可以增加香味,还可以提高膳食纤维含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的实验室飘出缕缕麦香。副院长董维表示,研究院正全力推进多元化旱碱麦面制品的研发,为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旱碱麦做的面食口感有什么特殊之处?

“简单来说,就是更有嚼劲,但是不硬,很松软,麦香味也更浓。”董维介绍,“我们对面条制品、糕点、谷物早餐等旱碱麦产品的加工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同时对副产品如麸皮、麦胚等进行物理、酶法的改进,研发早碱麦系列营养健康产品,延伸产业链,把每一粒旱碱麦的利用价值‘吃干榨净’。”

通过推动旱碱麦加工增值,提升旱碱麦产品品牌价值,“一粒麦振兴一个产业”逐渐变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实验室内制作旱碱麦食物。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摄

在黄骅,蒸面花基本是家家户户都掌握的一门“手艺”。惟妙惟肖的铁狮子、精致可爱的鱼儿、趣味十足的十二生肖……各式各样的面花层出不穷,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不用吆喝,顾客就会找上来。”

“是真好吃,回头客很多。”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焦彦强表示,去年12月份,黄骅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在北京正式发布,14家旱碱麦龙头企业与北京新发地100多家优质经销商对接洽谈,累计签约额达1亿元。黄骅盐碱地打造“绿色粮仓”做法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新的希望,每天都在这片土地上生发。端着刚出锅的面花,刘玉锁热情地邀请大家品尝,“都说我们救了盐碱地,其实是盐碱地养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好日子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