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提前免费报名

导读

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游雨蒙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化学学会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了题为《分子铁电的过去十年:结构,设计与性质》(The Past 10 Years of Molecular Ferroelectrics: Structures, Design, and Properties)的长篇展望性综述论文。该论文从结构、设计、性能和应用等方面全面概述了分子铁电体在过去十年中取得的进展,并描绘了分子铁电体未来发展蓝图。《化学学会评论》是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旗下的综述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46.2,在化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崇高学术声誉。

铁电体是一类具有自发极化且极化可在外电场作用下重新取向的极性晶体材料,广泛应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高灵敏传感器和高分辨声呐成像设备等电子信息产品中。其中,分子铁电体具有轻质柔性、生物相容性和结构可调性等多种优点,在柔性可穿戴设备和人体运动健康检测等领域前景广阔,其未来应用将在信息、生命领域产生重大变革。自从1920年在分子材料罗息盐中发现铁电性以来,分子铁电体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盲目发现阶段,以及半经验探索和性能优化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历经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探索,近年来开创性地提出了“铁电化学”学科理论体系,对分子铁电体的设计、合成、调控和机理进行了科学阐明。这标志着分子铁电体的研究进入了具有理论指导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合成的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本论文系统回顾了分子铁电体近十年的科学发展,阐述了分子铁电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铁电化学设计策略,突显这一设计策略在铁电性上的精准调控。进而,基于结构多样性与设计策略的紧密结合,分子铁电体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功能特性调控能力,跨越电学、力学、磁学、热学、声学及光学等多个维度,强调了物理原理在实现这些多功能性中的主导作用。这些特性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铁电现象物理本质的理解,也加速了分子铁电从理论探索迈向诸如柔性电子、高密存储、高效电容及光电器件等实际技术应用的步伐。最后,论文不仅深入总结了分子铁电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还前瞻性地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通过深化物理机理机制的理解、优化器件功能特性等来克服现有障碍的重要性,预示着分子铁电作为物质科学进步的标志性成果,在未来科技领域的璀璨前景。

该综述不仅彰显了铁电化学的原创性贡献,也强调了铁电物理机制的根本性重要性,这将激发物理学家与化学家的强烈兴趣,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多学科联合交叉研究,推动分子铁电体在科学前沿的新发展。

东南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游雨蒙教授为该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潘强、周儒杰为论文共同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9/D3CS00262D

仪器设备购买联系:1867688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