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吉林市一处农家院落,悲伤的哭泣声从屋中传出,宋革文躺在炕上,艰难地抬起头,看了看跪了一屋子的儿孙,浑浊的目光锁定儿子宋凤河。

弥留之际他唯有一件事放不下,宋革文颤颤巍巍地拉住宋凤河的手,“儿啊, 你当年到底有没有救人?”

宋凤河紧紧握着老父亲的手,泪流满面,他郑重地点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革文长长地叹息着,看了儿子片刻,才缓缓地闭上双眼,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英雄还是“骗子”?

让宋革文死不瞑目的是儿子宋凤河14年前的救人事件,1978年腊月的一天,宋凤河的母亲张秀兰听到院门响动,她从窗户往外看,一看到走进来的人,吓了一跳。

这个人浑身黑黢黢的,衣服破破烂烂,棉絮都露在外面,乌黑的脸上没有眉毛,还有几个大水泡,头发也没几根。

这人越走越近,张秀兰急忙走出屋门,愣愣地看着那人,那人走到张秀兰面前,说话了,“妈,你瞅啥,不认识你老儿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兰惊讶地拉着儿子,“凤河啊,你这是咋地啦?”

宋凤河骄傲地一仰脖,“公交车着火了,我救人了,救了85个呢。”

这时宋革文也从外面回来了,宋凤河将救人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宋革文乐得一拍大腿,“我儿子可比我能耐,这会你救的人比我可多多了。”

原来,宋革文也是个见义勇为英雄,他曾几次从松花江中搭救落水者,深受乡邻敬重。

听到儿子的英雄事迹,宋革文很高兴,这天晚上,他和妻子为儿子准备了酒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饭桌上,宋革文亲自给儿子斟了两杯酒,在东北地区,这可是父母对儿女的最高礼遇。

宋凤河端着酒杯,激动得脸色通红,他觉得这辈子都没这么光荣过。

他向父母保证,不出三天,碾子山客运站领导写的感谢信就会寄到家乡,到时候他就能入团了。

次日,左邻右舍听说了宋凤河的救人事迹,纷纷前来探望,宋凤河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讲述,自己如何从着火的公交车上救出了85个人的过程。

村民们纷纷向他伸出大拇指,敬佩宋家一家都是救人的大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凤河所在的乌拉街满族镇公拉马村的村干部得知此事,也向他保证,只一收到感谢信,立即让他入团。

宋凤河一听,高兴坏了,认认真真地写了入团申请书交了上去。

那几天,每当邮递员骑着那辆国防牌自行车到村里来,宋凤河就站在家门口等啊,盼啊,希望早日收到感谢信。

就连做梦的时候,他也惦记着这事,有好几次,他梦到客运公司来人了,敲锣打鼓地给他送上大红奖状。

在乡邻的掌声中,他捧着奖状,激动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感谢信没有来,宋凤河也不再做美梦,乡邻们也开始有所议论,有人问:“你到底救没救人?”

有人质疑,“你说你救了85个人,怎么证明?”

宋凤河一遍遍地解释,别人看他的眼神却越来越不对,明显就是怀疑他撒谎。

半年过去了,感谢信还是没有寄来,此时的宋凤河已经成了村民眼中为了入团撒谎的“骗子”。

在村民的风言风语中,宋家全家人都抬不起头来,一向受人敬重的宋革文这辈子都没受过这种窝囊气,他气得问了宋凤河好几次,“你说实话,你到底救没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凤河气得够呛,外人说他就算了,就连父亲都不相信自己,他赌咒发誓,连说自己没有骗人。

后来,宋革文也不问了,但脸上的愁容却越来越多,时常下意识地看着小儿子叹气,也不愿出门也不和人说话,只在家中闷着头抽烟。

宋凤河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他浴火救人,却因为一封迟迟不到的感谢信,被人看成说谎的“骗子”,那份憋屈沉甸甸地压在心中,难以释怀。

不知道多少次,午夜梦回,宋凤河的眼泪打湿了枕巾,他甚至想过要喝农药自杀以证清白。

他也想去客运站问个清楚,但寻思来寻思去,还是没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凤河怕客运站的工作人员笑话他,“你不就是救了几个人吗?还专门来要东西了?”

他怎么回答呢,说自己受了冤屈吗?

可被别人说闲话算哪门子冤屈呢?又不是因为冤假错案蹲了大牢。

况且客运站在齐齐哈尔,来回一趟要花将近80元,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心里的一个委屈花这么多钱,不值当。

说不出的委屈长年累月地憋在宋凤河心里,他越来越沉默寡言,时常拿出当年那把救人的斧头仔细端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给斧头系上了一朵大红色的花,将自己不曾得到的荣誉给了斧头,“我可以受委屈,但斧头不能,当年要不是这把斧头,我和那85个人都没命了。”

英雄浴火救人

当年,宋凤河带着他心爱的小斧头,前往齐齐哈尔做木工活,这一年,他21岁,和妻子李美香成婚不久。

宋凤河家中有兄妹六人,因家境贫寒,他读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

从16岁跟着亲戚学木匠,到了1978年,宋凤河已经是一名熟练的木匠师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因为结婚欠了债,他决定趁着年关去替人做衣柜赚点钱。

这一天,他带着斧头等工具登上了齐齐哈尔开往碾子山的客车,因为临近春节,原本荷载54人的客车一共挤了85人。

连日劳作,宋凤河很疲劳,上车坐下后就打起了盹。

突然,一声尖锐的刹车声传到了他耳中,他在清醒的同时整个人也随着车子的惯性撞到了前座。

这时,车上已经乱成了一团,驾驶室里已经冒起了黑烟,刺鼻的烟味弥漫在整个车厢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机想要打开车门,试了几次才发现电动门失灵了,与此同时,驾驶室里已经窜起了火,通红的火苗子冲到了驾驶室顶上。

司机和售票员惊慌失措,他们急忙从驾驶室两侧的窗户跳车逃生。

驾驶室和旅客车厢之间是隔开的,乘客们无法进入驾驶室,车门又失灵打不开。

此时,驾驶室里的火已经开始向车厢蔓延,整个汽车被大火包围,乘客们乱作一团。

有人急得用拳头砸窗户,宋凤河也急得一脑门子汗,他两手抓住车厢上方放置行李的栏杆,支撑起整个身体,抬脚踹向窗户,一次、两次、三次……坚固的窗户连个裂缝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凤河松开栏杆,心中一凉,完犊子了,他的小命恐怕保不住了。

火势越来越大,车厢里烟雾弥漫,人们绝望地哭叫着,生死关头,宋凤河急中生智,他一把拉开自己随身携带的工作包,抄起斧头走向窗户。

“啪”的一声,坚固的窗户终于被敲碎了一块,碎裂的玻璃渣像苞谷渣子一样散落一地。

他身边的一个男乘客见窗户被砸开,像疯了一样不管不顾地冲了过来,宋凤河怕伤到他,急忙拿着斧头闪到一边。

这名男乘客将脑袋从窗户的缺口探了出去,疯狂地大喊大叫,其他乘客想要拉开他,人们都在拼命地喊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乱中,宋凤河拨开人群又去砸其他窗户,这一次他很顺利地砸开了一扇窗户。

深陷死亡恐惧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窗户,为了逃命,后面人直接把前面的人推了出去,人们滚落在地上,站起身没命地往前跑,唯恐客车发生爆炸。

宋凤河没有跳窗逃生,他走向下一扇窗户,继续砸。就这样连续砸开几扇窗户后,宋凤河见人们都跳窗逃生了,这才最后一个跳下车,向着远处人群跑去。

“孩子,孩子!”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突然疯了一样冲着大火中的客车冲了过去,与此同时,客车里传出了一个老人呼喊救命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里还有人!

方才车里烟太大,根本看不清楚,宋凤河以为车里没人了,其实车里还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婴儿。

他急忙拦住那个女人,“我去救孩子。”

话落,宋凤河扔下斧头,就往车里跑,后面,司机急的大喊,“回来,车要爆炸。”

宋凤河听见了,可他顾不得这么多,救人要紧。

他来到车窗边,手刚搭上车就烫得撤回来,进不去了,怎么办?他赶忙将身上穿的崭新呢子大衣脱下来垫在窗户上,衣服嘶嘶冒烟,宋凤河跳进客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呼”的一声,他的脑袋冒起了烟,当时头发就没了。他捂着脑袋冲到老人面前,老头的一条腿被压在了凳子下面,宋凤河年轻力壮,他抓住老人后背上的衣服,把老头提起来扔出车窗。

接着,他四下寻找孩子,火光冲天,车里烟雾浓重,视线很差,车外孩子的妈妈在撕心裂肺地呼喊。

宋凤河在这趟死亡客车上来回穿梭,终于在一把椅子上找到了襁褓中的孩子,他怀抱着孩子,心一横,就那么脸朝上头朝外硬生生从车窗栽了出去。

落地的一瞬间,宋凤河摔得五脏六腑都疼,腰部更是痛疼难忍,他紧紧抱着孩子,躺在地上,动不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乘客赶到近前,接过孩子,搀扶着宋凤河走到远处。

短短几分钟后,火海中的客车轰然爆炸,顷刻间整个客车就烧成了一个铁架子。

乘客们惊魂未定,包括孩子妈妈和老头在内的众多人跪在宋凤河面前,哭着叫他救命恩人。

宋凤河浑身疼得厉害,但他很欣慰,他拿起地上的斧头,“你们别谢我,要谢就谢这把斧头,要不是它,今天我们谁也活不了。”

待客运车的领导带人赶到事故现场,了解了事件经过,领导紧紧握着宋凤河的手,对他表示万分感谢,还让他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凤河憨厚地一笑,“别的也没有什么,我就是想入个团。”

宋家兄妹六人,除了最小的妹妹和宋凤河,别人都是团员,宋凤河十分羡慕。

领导听说后,当即表示会给宋凤河的家乡政府写一份感谢信,介绍他入团。

宋凤河救了人,又得到了领导的承诺,心中高兴,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英雄得偿所愿

谁知,感谢信迟迟没有寄来,宋凤河还成了村民眼中的“骗子”。

时间到了1997年,宋凤河遭遇了车祸,右臂骨折,成了二级残疾,当年因为救人落下的腰伤也越来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这个健壮的东北汉子倒在了炕上,下地时只能拄着拐杖走路,家中的生计全靠妻儿操持,老母亲每天唉声叹气地给他揉腰,家中的钱全用来治病,日子越过越艰难。

这一年冬天,一个朋友提醒他,“老宋,你当年救人的要是真的,国家肯定会帮你解决家里的困难。”

宋凤河心中一动,念及死不瞑目的老父亲,当即写了20封信,分别寄给报社、交通部门等相关单位,信中详细描述了当年自己救人的经过和如今的生活窘境。

2005年3月12日,宋凤河收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扎兰屯的邮件,其中有一封信和一张200元汇款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信人名叫于柏青,他在报上看到了宋凤河的信《我救了八十五条命,我没撒谎》。

于柏青的岳母是这场车祸的亲历者,她不止一次在于柏青面前提起此事,于柏青看到报纸后,当即写了感谢信表达谢意。

收到信后,宋凤河埋藏了27年的委屈化成泪水夺眶而出,他来到父亲坟前,大声读着感谢信,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此后,宋凤河又收到多封感谢信和汇款,信他留下了,汇款却让妻子一一退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媒体的报道此事后,当地政府将一笔十万元的善款送到宋凤河家中,用于英雄治病所需。

2005年5月底,宋凤河回到了碾子山客运站,客运站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当年宋凤河留下的地址被遗失了,这才让英雄整整委屈了27年。

在客运站的安排下,他见到了当年获救的乘客,对方一声声地感谢化解了宋凤河心中的伤痛,英雄得偿所愿,不再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