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岳光溪考入清华动力农机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调配到山西岚县电机厂做技术员。直到1979年,岳光溪才又考回清华,毕业后留在热能系热工教研组,1984年转到热能工程教研组。经过长期的研习,岳光溪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谈创新。“创新的前提,是一个漫长的掌握别人的东西的过程。”岳光溪始终强调,面向应用的科研要抓住市场的需求,找到能够长期做下去的研究领域,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支持,使研究者形成系统的认识过程,继而才可能创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循环流化床——一种煤种适应性极强的清洁煤技术,已经初步发展并很快应用到产品中。我国由于投入不足、资金欠缺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相对缓慢。掌握较先进的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原芬兰奥斯龙公司曾向我国出售了几台循环流化床锅炉,我们一直想引进他们的技术,却被声称“只卖苹果不卖树”的奥斯龙公司一口回绝。“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也让我跟外国人‘赌’了20年,我就不信我们不能培养出自己的‘苹果树’!”回忆起这段经历,岳光溪目光灼灼,言语坚定。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碰壁、再攻坚……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探索,2005年,岳光溪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全新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体系骨架的搭建。不仅如此,他们还彻底弄清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背后的原理,揭开了国外技术的缺陷和不适应中国企业情况的根本原因,使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从纯经验方式转向了“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导方式。我国锅炉制造行业接受了岳光溪的设计理念,生产的国产循环流化床锅炉占领了中国市场。岳光溪指导的国家团队完成了世界最大容量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示范工程,成为世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标志性工程;而且实现了中国循环流化床设计技术的第一次出口,在国际上赢得众多相关技术大国的瞩目。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找到岳光溪,希望与他的团队进行合作。岳光溪信心十足地说:“我们中国人的研究也能走到世界前列。”

尽管已经在循环流化床研究领域培育出累累硕果,但岳光溪并没有止步。近几年,他又带领团队进入了煤气化技术领域,研发出的分级给氧气化炉、水煤浆膜式壁煤气化炉和气化蒸汽联产炉,形成清华三代气化技术,在国内外“打出名气”。他们借鉴开发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经验,走产学研结合的路,使得煤气化的研发在短期内实现了从产生最初的想法到推出工业装置和产业化推广。

“在高校做科研,尤其是工科应用科研,必须走一条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研究者不到第一线去,不亲自操作,永远得不到真知。”岳光溪认真地说。他用几十载栉风沐雨的坚守,亲身践行了自己的这一信条。

来源:清华映像设计组

文字:张译丹

图片:李娜

编审:卢小兵、程曦、张歌明、张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