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速进步的电子技术为车内车外的联接提供了另一个维度——虚拟影像,外部视野对驾乘者来说已经不是必需。

《汽车商业评论》专栏作家 常冰

如何让车内与车外的世界联系起来,让车内的人既感觉到被车体环绕包围的安全,又不至于觉得被隔离封闭,一直都是汽车界努力解决的课题。1987年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的宝马Z1就是通过艺术设计和工程科技双重创新完美平衡这一矛盾的范例。

宝马Z1的车门设计堪称绝妙,她彻底颠覆了车门横向向前或者向后打开的方式,破天荒采用了上下升降机构——整个车门能够像车窗玻璃一样直接滑进门槛里。在行驶中,你也可以适当降低车门(不是降低玻璃哦)让侧面的风吹进来,露出你的高级腰带或者修长美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热爱速度的驾驭者来说,座位两侧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路面则提供了卡丁车般的刺激和飞越感,令人赞叹称奇。

一位英国友人曾经是宝马Z1的拥有者,他说除了驾驶时的独特感受之外,其实每次开门上下Z1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因为大街上的人都会一直看着你完成这个在其他车上绝对不会有人关注的动作——这和侧身坐在1974款兰博基尼Countach的门槛上向后倒车一样——极大地满足了驾车者被关注的明星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为了容纳车门,Z1的门槛比较高而车门比较矮,但整体的美感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相反,她略微向下弯折的腰线反而隐约显现了前任经典跑车507的韵味。

而早于Z1整整三十年的宝马507腰线后段之所以采取下弯设计,最初也是为了让驾乘者更自然地把胳膊搭在车门上——那个时代,碰撞法规还不像现在这么苛刻,只有这么设计才能叫做Roadster。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Z系列的开山之作,Z1升降式车门设计衍生的集成式防滚杠、下车体结构为宝马很多后续车型奠定了技术优势。在整个产品线中,Z1的巧妙设计非常对得起这个Z字头(德语“未来”Zukunft的首字母)。

为了便于驾驶员观察另一侧的下方情况,所有日本卡车都要求副驾驶一侧的车门下部设计成透明可见的。

尽管其设计初衷是为了避免视线受阻,但客观上这个细节为车内饰的下半部分提供了难得的良好光照,显著提升了卡车内饰的居住性,也增加了一份趣味——一部卡车驶过,你能清楚地看到副驾驶穿了条什么样的裤子,或者他是不是懒散地脱掉了鞋子。

美国通用汽车在2003年推出的Hy-Wire概念车也是尝试沟通车体内部与外界的范例,但其努力方向与Z1降低侧部车门不同,而是通过线控转向等纯电动技术消除了大部分传统仪表板和防火墙,让驾乘舱的前方完全透明开阔起来。很像是抱着一个悬浮在空中的方向盘开车,前方的道路不仅扑面而来,还扑腿扑脚而来,真的和开卡丁车贴地飞行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y-Wire有些过于超前,并未真正实现量产,但却让公众深刻记住了联通车内车外的理念。在Hy-wire获得的多个奖项当中,由35名汽车作家投票选出的“突破传统汽车定义的最佳理念”奖很是独特,可谓对这款概念车设计初心的最真挚褒奖。

玻璃材料和车体结构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全景式天窗设计。特别是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很多新车的高配必选,是很有竞争力的配置卖点。虽然银河星空不常见,但洒满车厢的明媚阳光的确会让任何人都难以抗拒。

如果以后尘霾越来越厚、阳光越来越少,也不必担心——飞速进步的电子技术为车内车外的联接提供了另一个维度——虚拟影像。如今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指日可待,外部视野对驾乘者来说已经不是必需。

想看真实的自然世界,车窗就是透明的车窗;外面不好看不想看的时候,轻触开关或者做出一个不悦的表情,车窗就变成了一块巨型屏幕,追番剧打游戏或者看虚拟的立体美景都可以,而且温度和气味都可以控制。

两年前在上海街头巡游的奔驰F015 Luxury in Motion概念车已经基本实现了这样的构想,把你彻底包围在一个Everything in control的盒子里,感觉怎么样?

END
欢迎投稿分享,readers@autobizreview.com;

商务合作请洽曹女士,1861243859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第九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详情和报名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