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鲁奇被国内影迷熟知大多是因为他以中国满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为主题拍摄了电影《末代皇帝》,并凭借此片拿了个奥斯卡小金人回家。除此以外,这位大导还捧获过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将、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等多个国际大奖。

话说艺高人胆大,贝托鲁奇还真是这句话活生生的写照,他曾因《巴黎的最后探戈》中情色镜头太大胆而被禁拍了五年,禁拍有何惧?解禁后我又是一条大尺度好汉,贝托鲁奇在之后的《戏梦巴黎》中证明了他的电影世界尺度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电影一开场就铺着充满活力的背景音乐,这让20岁男主马修的面容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有朝气。马修是一位狂热的电影爱好者,他说“世界在电影屏幕上爆发”,他说“要坐在放映室最前排的位置以便第一时间看到最新鲜的画面”,可能这也是贝托鲁奇本人痴迷于电影的一种投射。

狂热的电影爱好者们在街头进行保护电影文化自由的轮番演讲,场面看起来激昂而混乱,马修就在这里认识了同样痴迷于电影的妹子伊莎贝拉,这妹子头戴小红帽,嘴叼红色香烟,一看就是个奔放的主儿。

伊莎贝拉介绍马修认识了自己的孪生弟弟雷奥,一个同样热爱电影的小伙儿,三个年轻人就这样在60年代法国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相遇了。他们并不关心巴黎大街上的革命游行,但混乱的局势和空虚的生活潜移默化也让三个年轻人出现了心理上的迷茫,仿佛只有电影才是他们的信仰。

第一次在伊莎贝拉家留宿,马修夜里竟发现伊莎贝拉和雷奥光溜溜地躺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这画面怎是一“辣眼睛”了得。不过,这兄妹俩其实一直在进行对性的试探,这种试探永远都停留在表面,他们并没有真正发生过什么。

伊莎贝拉一大早跑到马修卧室叫他起床,毫无征兆就开始模仿《克里斯汀女王》中女主和男主共度良宵时的撩人举动,紧接热烈地讨论甚至模仿电影中的经典片段就成了三个年轻人的日常,他们讨论《城市之光》的最后一个镜头,他们模仿《非法之徒》中三个年轻人用9分45秒横穿卢浮宫的创记录举动。对电影的痴迷让这三个年轻人迅速热络起来。

让另两个人猜测自己表演的是哪个电影中的画面是三个年轻人经常玩的游戏,但在一次游戏中,猜错的雷傲竟被伊莎贝拉逼着做了非常不堪的动作,这可惊呆了马修。不过孪生兄妹俩的疯狂远不止此,伊莎贝拉很快便一丝不挂站在马修面前,并和雷傲一起围追堵截惊慌失措的马修,紧接着伊莎贝拉的第一次就这样献给了马修。

窗外如火如荼的游行和窗内马修与伊莎贝拉的干柴烈火碰撞在一起,一切都在动荡中显得富有激情,但又显得非常分裂,好像完全是两个世界,男女主人公用肉体的沉沦呼应着精神上的空虚,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让人震惊,也让人产生质疑。

最后的最后,三个赤身裸体睡在一起的年轻人还是被街上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吵醒了,这可能是生理上的“醒来”,也可能是心理上的“醒来”,他们奔跑到门外,没有什么迟疑就加入到了举着红旗游行的队伍中。

警察和民众发生了对峙,大街上狼藉不堪,火光闪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为电影画上了句号。

或许导演并没有想评论出黑白,只是想把那个特殊时代的记忆表现出来,怀旧的色调铺在整部电影当中,更加突出“梦”的意味,也为那段疯狂的青春记忆增添了迷幻色彩。颓废和迷失的年代感透过屏幕肆意横流。英国《卫报》评论这部电影说,它是写给巴黎的一首旧情诗。在感伤的音乐,绚丽的油画般的画面里,让人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疯狂和迷乱,沉沦和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