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鮨鱼 据《山海经广注》

古人较早注意到了海狗,这种海中怪兽身形似鱼,曾长期内被当作鱼来对待。比如《山海经》中“鱼身犬首,声如婴儿”的鮨鱼,晋人郭璞就认为是腽肭兽,也即海狗。《尔雅·释兽》中又提到了貀:“貀,无前足”,其注曰:“晋太康七年,召陵扶夷县槛得一兽,似狗豹文,有角两前足。”现在看来,貀似乎也是海狗海豹之类。又据沈括《梦溪笔谈》载:“嘉佑中,海州渔人获一物,鱼身而首如虎,亦做虎文,有两短足在肩,指抓皆虎也,长八九尺,视人辄泪下,舁至郡中,数日方死。有父老云:昔年曾见之,谓之海蛮狮”。海蛮狮当是海狗的又一异名,两短足即是其肉鳍,至于流泪,或是其体内盐分排出。当时的人们多不识此物,争相观看,皆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异兽。此外,各类方志中也频现海狗的身影。《广东通志》载:“海狗纯黄,形如狗,大如猫,常群游,背风沙中,遥见船行则没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腽肭,据《新修证类本草》

除却上述各种名号,古代海狗最常见的名字是腽肭兽。腽肭一词,似是外来语汇的转译,据说是日本的虾夷土著语言中的海狗,取其音为“腽肭”。腽肭二字在古汉语中也指肥软之貌,以此来形容海狗肉墩墩的状貌倒也贴切,晚唐诗人皮日休写有“猿眠但腽肭,凫食时啑唼”之句,用的就是这层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见到海狗、海豹、海象、海狮之类动物,颇难区分,腽肭兽的范围便在这几种动物之间摇摆,有时又不单指海狗。

海狗称为腽肭兽,海狗鞭则称为腽肭脐,是名贵的滋补药。《临海志》载腽肭兽“出东海水中,状如鹿形,头似狗,长尾。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昆仑家以弓矢射之,取其外肾阴干,百日味甘香美也。”

当时捕猎海狗的活动,以弓箭射击为主,其药用功效是捕捉的原动力,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腽肭兽“出登、莱州,其状非狗非兽,亦非鱼也。但前即似兽而尾即鱼,身有短密淡青白毛,毛上有深青黑点,久则亦淡……其脐治腹脐积冷、精衰、脾肾劳极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腽肭脐图考》选页,日本早稻田大学藏

明代名将戚继光镇守登州一带时,曾出高价收买渔夫入海捕捉腽肭兽,将腽肭脐献给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宇宙间真何所不有,媚药中又有腽肭脐,俗名海狗肾,其效不减昚恤胶,然百中无一真者,试之,用牝犬牵伏其上,则枯腊皮间阳茎挺举,方为真物。出山东登州海中,昔张江陵相,末年以姬侍多,不能遍及,专取以剂药,盖蓟帅戚继光所岁献。”

这里所说的张江陵,就是张居正。在这段野史中,我们看到了名将戚继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后来官运亨通,与张居正有着密切关系,而腽肭脐成为重要的筹码。张居正服用腽肭脐之后,副作用也是极为明显的,浑身大热,冬天不能戴貂帽,文武百官见了,也都不敢戴帽,张居正最终因服用过度而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腽肭脐 聂璜《海错图》

清代画家聂璜在对腽肭兽的描绘中,因未曾亲见,只是听沿海居民讲述,便按照自己的想象,把腽肭兽画成了狗头鱼身、胸前两足的蓝色怪物。从密集的鳞片和鱼尾来看,确是把腽肭兽当做鱼的一种,聂璜写道:“兽头鱼体,似非所宜。考据有本,见者勿疑。”来自心念中的拼贴术,使海狗的形象呈现出魔幻特征,却也别有一番趣味。

相较之下,日本画家对腽肭兽的描摹更多,作为岛国,与腽肭兽的接触频繁,日本画家对毛皮的细致刻画,使腽肭兽成为一种异兽,有别于聂璜的鱼鳞。现藏于东京博物馆的一套《兽谱》中,有两只接近于腽肭兽的怪兽,其中有一只头上还长着骨质的角,此外,日本甚至有一部《腽肭脐图考》,书中绘制了大量腽肭兽的形象,而且注意到它们的胡须等细节,并记载捕捉方法,是一部关于腽肭兽的工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腽肭脐图考》 日本早稻田大学藏

清末《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帧《海兽何来》,说的是一场风暴过后,海潮退去,一只怪模怪样的海兽搁浅在沙滩上,“头如骆驼,眼口若涂硃”,事发于海盐,当地人不知这是何物,“以刀示之则垂泪”,当地人不忍,便将其放生。从图中看,海兽是骆驼头,四腿是鳍形,身后还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似乎也是腽肭兽之类。其时正是晚清,世界日新,而博物学在古老帝国仍是缺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兽何来,据《点石斋画报》

当腽肭兽回到海狗这一称谓,似乎就不如腽肭兽这样的名字更显奇异,腽肭兽的神秘,多半在于其名目的生僻,就像汉赋里经常出现的珍禽异兽之名,乍看连字音都难确定,彼时的怪兽从名字到形态都是神秘的,时至今日,这种陌生几乎已不存在。